文|雲北

備受關注的恒大與深深房重組,終於塵埃落定。

01

11月8日,中國恒大發佈公告,已終止與深深房的重組計劃。深深房同日發佈公告,將於11月9日正式復牌。

恒大終止與深深房重組計劃,可以說在意料之中。

從2010年至今,鮮有房企在內地資本市場直接上市。雖然“借殼上市”的閘門在2015年前後一度打開,綠地得以借殼金豐投資登陸A股,但隨着2016年底樓市調控的重新定調,加之“房住不炒”的橫空出世,房企在內地上市的大門就此緊閉。

這是政策大環境所致,並非孤例。遭遇這一變局的不只恒大與深深房,富力、萬達商業、首創、金輝等百強房企的A股上市之路,同樣無疾而終。

其中,富力回A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13年間曾經連續5次啓動,囿於監管政策,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這些房企看中了A股的高估值,但內地資本市場卻對房地產關上了大門。如今,國家對於房地產的態度幾乎已是明牌,在“房住不炒”和“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總基調下,未來幾年,A股向房企大門洞開的可能性恐怕微乎其微。

這種背景下,終止重組,既是及時止損之舉,也是理性之舉。

畢竟,幾年前,恒大借重組深深房回A上市,可謂顯而易見的利好;如今,在空前明朗的政策大局面前,重組上市如果一直懸而未決,很容易讓企業陷入不確定性的境地,不僅不利於各大股東的權益,同樣不利於長遠發展。

更關鍵的是,最近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無論什麼企業,無論體量有多大,無論在行業的地位有多重要,順應調控大勢,與國家宏觀步調保持一致,纔是長遠發展之道。

卸掉包袱,恒大得以輕裝上陣。

02

恒大重組終止,1300億戰略投資何去何從?

這要從4年前說起。當時,恒大爲重組回A上市,先後引入了1300億戰略投資。這些戰略投資並非空手而來,而是以對賭協議爲前提:如果2021年1月31日前重組未能完成,1300億戰略投資資金將從權益變爲負債,恒大必須悉數回購。

換言之,按照最初的對賭協議,如果不能如期完成重組,1300億投資就變成了負債,勢必衝擊既有的現金流,坊間所謂的對賭警報就不是簡單的“狼來了”的故事。

值得慶幸的是,如今,這一對賭風險已經基本排除,恒大有驚無險過了這一關。

據恒大公告披露,1300億戰投中的863億戰投已簽訂補充協議,同意不要求進行回購並繼續持有恒大地產權益;357億戰投已商談完畢,即將簽訂補充協議;50億戰投由於涉及其自身大股東的資產重組,正在商談;剩餘30億戰投的本金恒大集團已支付,即將回購。

這意味着,在1300億的戰投資金中,超過九成選擇繼續持有,對賭風險就此消除,資金鍊危機更不復存在。在戰略投資的加持之下,恒大的“降負債”之路無疑更加順暢。

爲何恒大重組終止,1300億戰投卻不約而同選擇了力挺?

一方面是務實考慮。樓市調控、宏觀政策的變化,畢竟超出所有人的預料。行業形勢、宏觀大勢如此,非企業經營問題,也非企業能力問題。面對不同的形勢做出不同的選擇,也是投資理性的體現。

另一方面則是看好恒大未來的發展前景。今年以來,即使面臨疫情衝擊,恒大地產銷售卻一路飄紅,不斷創出歷史新高。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恒大累計銷售達到6326億、回款5307億,兩項指標均已經全面超越去年全年。

退一步講,即使不回A上市,這些戰投每年都能從恒大拿到8-9個點的回報,超過大多數A股上市公司的分紅回報率。僅深圳控股,2017年投資恒大50億,迄今已拿到近20億元的分紅,累計投資回報率高達35.5%。

這筆賬並不難算,恒大對賭風險能夠迎刃而解,不是沒有理由的。

03

恒大這一系列事件,給我們帶來多少啓示?

其一,卸掉包袱,才能輕裝上陣。恒大與深深房重組的終止,標誌着橫亙在企業之上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就此消失。1300億戰投對賭風險的解除,意味着恒大近年面臨的最大風險不復存在。

如果考慮到恒大汽車科創板上市、恒大物業分拆上市帶來的利好,恒大的降負債之路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順利。

其二,不要低估政策的威力。今年以來,在主流房企中,恒大最早發出了“降負債”的呼聲,且持之以恆將“降負債”視爲頭等大事。

這些動作,足以說明房企融資 “三道紅線”從來不是說着玩的,還在試圖與監管玩捉迷藏、試圖通過各種財務技巧加以規避的企業,最終可能不得不直面監管的重壓。

其三,順應大勢,方能迎刃有餘。

中國房地產的大勢是什麼?這從剛公佈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可見一斑:“房住不炒”再次被提及,“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被着重強調,“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也出現在其中。

這意味着,房地產即將向普通行業迴歸,類似“三道紅線”之類的政策還將層出不窮,無限加槓桿式的擴張明顯不合時宜,“降負債”勢必成爲所有房企共同的選擇。

當然,迴歸意味着“規範”而非打壓,住房消費仍是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城鎮化方興未艾,中心城市結構性短缺仍然是不爭的事實,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依賴短期難以擺脫,房地產仍有空間存在。

然而,當樓市從黃金時代步入白銀時代,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移,優勝劣汰、大魚喫小魚的馬太效應將會加劇,絕大多數中小房企都要直面市場波動的壓力,只有順應大勢的龍頭房企方能不斷生存壯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