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香港特首年內第三次到訪深圳,深港攜手打造“雙城經濟”

作者:王帆 

據《深圳特區報》報道,11月7日下午,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市長陳如桂在深圳與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一行座談。

儘管因爲疫情的緣故,深港之間交往受阻,但公開信息顯示,這是今年林鄭月娥第三次到訪深圳,第一次爲8月26日在深見證深港之間的第七座陸路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開通,並考察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發展情況等,第二次爲10月14日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

在此次到訪深圳前,林鄭月娥剛剛結束了北京的行程並訪問了廣州,按照計劃,11月底前她將宣佈最新的施政報告。她在深圳的座談會上表示,希望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便利各類要素自由流通,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強強聯手打造“雙城經濟”,共同發揮引擎功能,加強青少年交流交往,共增兩地民生福祉,爲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貢獻更大力量。

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專門提出,推動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增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在觀察人士看來,港府高層最近多次提及與深圳共同打造“雙城經濟”,某種程度是對“深港增強核心引擎功能”的回應。

在此次的座談會中,王偉中將深港之間的關係表述爲“親如兄弟”,他表示,深圳將始終堅持學習香港、依託香港、服務香港,着力做強大灣區深港這一極,不斷鞏固深港親如兄弟般關係,全力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更好發展。

雙城經濟既惠商也惠民

深圳特區40年的發展,離不開一河之隔香港的支持。

1978年,香港東雅公司鄭可明從香港跨過羅湖橋,在深圳文錦渡的鐵皮房裏,建起了一家對外出口手袋廠,成爲改革開放後第一個投資內地的港商。

隨後的80年代,深圳開啓工業化進程,當時主要是吸引外商投資、“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如電子製造、縫紉紡織、機械等行業,產品以出口外銷爲主。

港商是在深圳的投資主力,早期的深港合作被稱作是“前店後廠”模式。在深圳原副市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唐傑看來,正是經過了“三來一補”,深圳逐漸建立起大規模生產和裝配能力,從初期低層次起步進入全球分工體系。並且,深圳培養起了“合約意識”,這是市場化的重要基礎。

王偉中也在上述座談會中表示,深圳不會忘懷香港40年來在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多方面給予的巨大支持。

1979年,深圳GDP僅爲1.96億元,香港則高達225.3億美元,相差懸殊。40年風雲變幻,深圳已從昔日的邊陲農業縣發展爲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2019年GDP已接近2.7萬億元,深港合作也早已邁入新的階段。

如果說,早期的港商“過河”爲香港企業拓展了更大的腹地,未來的“雙城經濟”不僅注重經貿聯繫,更將全面加強兩地市民尤其是青年之間的交流、融合。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將之總結爲:深港兩地的合作更應該從“組織”拓展到“個體”,真正實現既“惠商”,也“惠民”。

10月30日,廣東省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聯合發佈《實施〈粵港合作框架協議〉2020年重點工作》,其中就包含簡化香港居民在粵購房流程,推動落實與廣東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獲香港青年發展基金資助的香港青年創業團隊,可直接受惠於珠三角九市的各項創業扶持政策等。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港澳的土地空間有限,房屋價格高企,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實際上也是希望推動共同生活家園的建設,打造真正的一小時生活圈,這也是今後大灣區要推進的重點之一。

林鄭月娥10月在會見媒體時介紹,截至2020年5月,大概有逾5萬香港市民在深圳居住、工作,截至目前,在深圳的港資企業超過八萬家,佔深圳市外商投資的比例高達85%,這說明兩地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在上述座談會中,王偉中表示,希望深港雙方繼續加強在口岸建設、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教育醫療、社會民生、疫情聯防聯控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用好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平臺,促進深港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積極作爲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其中,科技創新被視作深港更高水平合作的重要抓手。

近日公佈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放在這一國家背景下來看,深港科技合作的重要性尤其突顯。

10月30日,中共中央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經濟發展有良好的基礎,獨特的優勢,比如有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與世界經濟廣泛聯繫。展望“十四五”時期,中央將進一步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同世界各國各地區開展交流合作。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總規劃師羅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香港本身的創新能力是比較強的,但在產業培育方面有所欠缺,深圳則產業鏈基礎比較好,這構成了兩地合作最大的基礎。

“科技自立自強”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離不開大量人才的支撐。

林鄭月娥在不久前的一次採訪中透露,正研究從多方面採取措施,加快推進與深圳和大灣區的創科協同發展,其中一項是正在與深圳商議推出“聯合政策包”,吸引海外華人迴流香港、深圳。同時,特區政府希望借提供教席、資源支持,吸納海外學者,讓他們可帶着課題和研究生回來做研究。

此次座談會透露出來的信息也顯示,深港雙方商談的內容包括招才引智。

張玉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值得期待的是,深港接下來是否可能成爲未來科創人才的一個集聚中心。一方面,科研人才的創新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另一方面,研發能夠實現快速的產業化。把香港、深圳各自能做的事結合起來,這是打造“雙城經濟”的重要內涵。

張玉閣認爲,當前最緊迫的是,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深港恢復通關,人員可以正常交往。

長期來看,深港科技合作,對於深圳而言,拓展了尋求基礎科學支撐、向源頭創新邁進的更多可能性,對於香港而言,則事關提供科技相關的就業崗位、促進經濟復甦與轉型。

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爲例,唐傑不久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做了一個簡單的測算,河套深港兩邊加起來約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按照福田區每平方公里容納5萬就業人口計算,未來至少可容納20萬就業人口,加上週邊市鎮加速建設,或能解決30萬-40萬人就業,從而帶動香港的經濟轉型。

唐傑表示,深圳經濟規模達到如今的體量,已經足以對香港產生一定的支撐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