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Echo 编辑 | 范志辉

11月6日,网易云音乐发布《中国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2020)》(下文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10月,入驻网易云音乐的音乐人总数超过20万,相比去年12月增长了一倍左右,相比2016年《中国独立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提到的数据增长了近10倍。

4年来,原创音乐发展突飞猛进,大环境的改善和互联网音乐平台的成熟,让更多年轻人有从事音乐事业的条件和意愿,在外界力量的"他救"和音乐人的"自救"之中,中国原创音乐市场显示出蓬勃生机。其中有不少新突破,但也不乏有老问题,更重要的是呈现出了音乐行业的新变化、新趋势。

对比2016年的数据,此次《报告》的调研结果反映出近年中国原创音乐从整体上取得了重大发展。音乐人数量爆发式增长、爆款原创歌曲频出、大量分众音乐走红……《报告》称,中国原创音乐已呈现出与主流商业音乐并驾齐驱的态势。

首先,最受关注的音乐人收入问题得到一定缓解。《报告》显示,和2016年相比,音乐人生存现状有较明显改善,4成音乐人收入增长较明显;音乐人收入渠道单一的情况得到改变。2016年,音乐人主要收益来源是演出或编曲制作,能通过版权或专辑销售获取收入的音乐人都不到10%。

2020年,音乐人不仅可以便捷地进行线上版权授权,获取相应的版权收益。同时,从编曲制作、商业合作、词曲作品、演出票房、音乐教育等方式中获取收益的音乐人,都超过 10%。作品打赏、音乐直播等新兴方式也成为不少音乐人的收益来源。

音乐人收入的增加除了得益于收入渠道的拓宽,也离不开音乐作品传播效果、音乐人影响力的突飞猛进。《报告》显示,2019 年全年,网易云音乐平台原创音乐人作品播放量达到 2730 亿。而随机选取8000名 2016年11月前(即"石头计划"发起前)入驻平台的音乐人,统计发现,这些音乐人的人均粉丝数在4年间增长超1800%。

2016年,原创音乐的体量相对主流商业音乐仍属小众,听众音乐品味的个性化和分众化趋势还未成气候;到了2020年,民谣、摇滚、说唱、国风、二次元、电音等分众音乐都已迎来自己的春天。"昨日的涓涓细流,已然汇成大江大河",中国原创音乐真正迎来百花齐放的时代。

首先,音乐平台的扶持效果明显,入驻网易云音乐平台的音乐人不仅在数量上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作品播放量、影响力都有了显著增长。各种音乐人扶持计划让音乐作品成果展示情况得到改善,《报告》称,在2016年的调研中,发行过 EP 或专辑的音乐人合计只有24%;而在此次调研中,发布过录音室专辑的音乐人比例为39%,发布过单曲的音乐人比例为62%。

《报告》也显示,如今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音乐人占比已达到约50%。值得关注的是,广东音乐人已经超过北京,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可见,"北上"已不再是音乐人的唯一选择。除了做音乐的"小镇青年"正在崛起,音乐行业中的女性力量也越发突出,房东的猫、花粥、银临等女性音乐人成长迅速,乃万、陈壹千、福禄寿、一支榴莲等新兴音乐人不断涌现。一大批女性音乐人的走红,使得音乐行业中的性别倾斜也有所改善。目前,网易云音乐平台上的女性音乐人占比从4年前的14%上升为 26%,总数已超过5万。

可以看到,4年间,借力于互联网音乐平台的发展完善,音乐行业在打破地域、人数、性别限制上有了更明显的突破。

《报告》显示,30岁及以下音乐人占比86%,其中 25 岁及以下音乐人占比 71%,Z世代已成为国内音乐人群体中的绝对主力。放眼全球市场,更可以体会到Z世代音乐人的强劲势头。95后音乐人的全球性走红,以及Billie Eilish、Lil Nas X拿下主流乐坛认可的格莱美奖,无一不在说明,更了解年轻人审美与流媒体传播规律的Z世代音乐人,已然成为新一轮音乐浪潮的代表。

同时,新世代也在不断打破音乐创作上的风格、流派限制,这也使得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大量分众音乐也得以走红,音乐市场真正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

得益于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生长于互联网中的Z世代音乐人在作品展示、传播和推广上也有着多元化的尝试。《报告》显示,除了发布音乐作品外,62%的音乐人也会发表其他形式的音乐内容,包括歌单、Vlog、播客/电台节目,并通过音乐技能教学、音乐创作手札等形式与粉丝互动。对于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K歌平台等不同传播渠道,音乐人也普遍持开放态度。

当中国音乐人从"10w+"进入"20w+"时代,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在为音乐行业带来全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挑战。虽然源源不断的创作力量是原创音乐繁荣的坚实基础和必备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萌新"的大量涌入,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音乐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可以看到,原创音乐环境的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成为音乐创作者,行业人口基数越来越大,但在质量上被认可的流行音乐却并没有明显变多。尤其是从短视频走出来的爆款音乐,更是因其旋律上的洗脑、制作上的粗糙而备受专业人士诟病。

简言之,在UGC力量对音乐产业的深刻影响下,一方面,音乐内容的生产门槛前所未有地平民化,众创式的供给使得市场上的音乐生产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音乐人群体泥沙俱下的爆发式增长,也不可避免地稀释了整体音乐市场的内容质量。

十几年前第一批网络神曲刚出来时,人人嗤之以鼻。可是,《老鼠爱大米》再不济,也是按照唱片工业时代的标准做出来的,而如今从短视频走出来的神曲,受其媒介形式的影响,一首歌重要的就是那十几秒高潮,此外便是各种拼贴。据悉,《学猫叫》这类神曲,几小时就可以制作完成,专攻此类歌曲的团队每天可以创作出2-3首这样的歌,然后再将之投入短视频平台,接受算法的挑选。只要有一首爆红,就可以在音乐平台上拿到非常可观的版权费,专注于薅流量的团队比比皆是。

可见,这类歌曲的泛滥,看似摆脱了传统音乐工业中的刻板标准,但其实它只是另一条更低标准的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以,在音乐的UGC时代,我们需要辨认出哪些音乐是真正彰显了平民智慧,哪些音乐是浑水摸鱼,而其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便是它是否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而不是像走上明日之子选秀舞台的抖音网红李袁杰那样,连基本和弦都不会弹,甚至将rapper说成popper。

此外,当Z世代音乐人成为行业主力,其自身特色也潜移默化影响着音乐产业的转型,呈现出一种"重表达轻技巧"的倾向。不可否认,更弱的技巧也可以做出更好的音乐,但当表达胜于技巧,对音乐人专业能力的要求并非属于苛求吗。毕竟,表达的真挚与否,无法被技巧掩盖,但却需要专业能力的支撑。

在扎实的技巧下,呈现出真诚且优质的音乐,将匠气与才气结合,这才是新世代音乐人的真正追求。于是,当独立音乐人在数量和影响力上都已达成新一轮的突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命题,即如何打造出更多优质的原创音乐,推动中国原创音乐的工业化。其中,专业技能的提升是关键之处也是必经之路。

随着缺少从业经验的年轻音乐人大量涌入,提升专业技能成为迫切需求。《报告》显示,7成音乐人认为自己需提升专业技能。不少音乐人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技能,其中53%的音乐人会通过线上渠道学习音乐技能。

结合过半音乐人在线上学习技能的信息来看,如何做好音乐技能的教育培训特别是线上教培服务、利用人工智能等做好工具层面的辅佐成为当务之急。换句话说,对音乐人的创作层面进行加持是建立和完善DIY音乐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音乐人的创作水平,也为音乐产业发掘了更多潜藏的商机。

正如《报告》中提到,站在 2020 年这个历史节点,我们可以发现:面向音乐人群体的行业深度服务还相对薄弱,需要全面拓展。当前,互联网平台对音乐人的扶持更多集中在传播和收入方面;未来,对音乐创作方面的助力也应该得到更多重视。

话题内容:你觉得,现在的华语乐坛在变好还是变low?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将会在本周发布的文章推送内,从所有留言评论中,择优挑选2位读者,各送出先声精选的好物一份。获奖名单将在每周日的“先声周报”栏目中公布,请保持关注。

排版 | 安林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