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Echo 編輯 | 範志輝

11月6日,網易雲音樂發佈《中國音樂人生存現狀報告(2020)》(下文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止到2020年10月,入駐網易雲音樂的音樂人總數超過20萬,相比去年12月增長了一倍左右,相比2016年《中國獨立音樂人生存現狀報告》提到的數據增長了近10倍。

4年來,原創音樂發展突飛猛進,大環境的改善和互聯網音樂平臺的成熟,讓更多年輕人有從事音樂事業的條件和意願,在外界力量的"他救"和音樂人的"自救"之中,中國原創音樂市場顯示出蓬勃生機。其中有不少新突破,但也不乏有老問題,更重要的是呈現出了音樂行業的新變化、新趨勢。

對比2016年的數據,此次《報告》的調研結果反映出近年中國原創音樂從整體上取得了重大發展。音樂人數量爆發式增長、爆款原創歌曲頻出、大量分衆音樂走紅……《報告》稱,中國原創音樂已呈現出與主流商業音樂並駕齊驅的態勢。

首先,最受關注的音樂人收入問題得到一定緩解。《報告》顯示,和2016年相比,音樂人生存現狀有較明顯改善,4成音樂人收入增長較明顯;音樂人收入渠道單一的情況得到改變。2016年,音樂人主要收益來源是演出或編曲製作,能通過版權或專輯銷售獲取收入的音樂人都不到10%。

2020年,音樂人不僅可以便捷地進行線上版權授權,獲取相應的版權收益。同時,從編曲製作、商業合作、詞曲作品、演出票房、音樂教育等方式中獲取收益的音樂人,都超過 10%。作品打賞、音樂直播等新興方式也成爲不少音樂人的收益來源。

音樂人收入的增加除了得益於收入渠道的拓寬,也離不開音樂作品傳播效果、音樂人影響力的突飛猛進。《報告》顯示,2019 年全年,網易雲音樂平臺原創音樂人作品播放量達到 2730 億。而隨機選取8000名 2016年11月前(即"石頭計劃"發起前)入駐平臺的音樂人,統計發現,這些音樂人的人均粉絲數在4年間增長超1800%。

2016年,原創音樂的體量相對主流商業音樂仍屬小衆,聽衆音樂品味的個性化和分衆化趨勢還未成氣候;到了2020年,民謠、搖滾、說唱、國風、二次元、電音等分衆音樂都已迎來自己的春天。"昨日的涓涓細流,已然匯成大江大河",中國原創音樂真正迎來百花齊放的時代。

首先,音樂平臺的扶持效果明顯,入駐網易雲音樂平臺的音樂人不僅在數量上迎來爆發式增長,其作品播放量、影響力都有了顯著增長。各種音樂人扶持計劃讓音樂作品成果展示情況得到改善,《報告》稱,在2016年的調研中,發行過 EP 或專輯的音樂人合計只有24%;而在此次調研中,發佈過錄音室專輯的音樂人比例爲39%,發佈過單曲的音樂人比例爲62%。

《報告》也顯示,如今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音樂人佔比已達到約50%。值得關注的是,廣東音樂人已經超過北京,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可見,"北上"已不再是音樂人的唯一選擇。除了做音樂的"小鎮青年"正在崛起,音樂行業中的女性力量也越發突出,房東的貓、花粥、銀臨等女性音樂人成長迅速,乃萬、陳壹千、福祿壽、一支榴蓮等新興音樂人不斷湧現。一大批女性音樂人的走紅,使得音樂行業中的性別傾斜也有所改善。目前,網易雲音樂平臺上的女性音樂人佔比從4年前的14%上升爲 26%,總數已超過5萬。

可以看到,4年間,借力於互聯網音樂平臺的發展完善,音樂行業在打破地域、人數、性別限制上有了更明顯的突破。

《報告》顯示,30歲及以下音樂人佔比86%,其中 25 歲及以下音樂人佔比 71%,Z世代已成爲國內音樂人羣體中的絕對主力。放眼全球市場,更可以體會到Z世代音樂人的強勁勢頭。95後音樂人的全球性走紅,以及Billie Eilish、Lil Nas X拿下主流樂壇認可的格萊美獎,無一不在說明,更瞭解年輕人審美與流媒體傳播規律的Z世代音樂人,已然成爲新一輪音樂浪潮的代表。

同時,新世代也在不斷打破音樂創作上的風格、流派限制,這也使得主流與非主流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大量分衆音樂也得以走紅,音樂市場真正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

得益於對新事物的開放態度,生長於互聯網中的Z世代音樂人在作品展示、傳播和推廣上也有着多元化的嘗試。《報告》顯示,除了發佈音樂作品外,62%的音樂人也會發表其他形式的音樂內容,包括歌單、Vlog、播客/電臺節目,並通過音樂技能教學、音樂創作手札等形式與粉絲互動。對於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K歌平臺等不同傳播渠道,音樂人也普遍持開放態度。

當中國音樂人從"10w+"進入"20w+"時代,且越來越趨於年輕化,在爲音樂行業帶來全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挑戰。雖然源源不斷的創作力量是原創音樂繁榮的堅實基礎和必備條件,但值得注意的是,"萌新"的大量湧入,不可避免地會帶來音樂人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

可以看到,原創音樂環境的改善使得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成爲音樂創作者,行業人口基數越來越大,但在質量上被認可的流行音樂卻並沒有明顯變多。尤其是從短視頻走出來的爆款音樂,更是因其旋律上的洗腦、製作上的粗糙而備受專業人士詬病。

簡言之,在UGC力量對音樂產業的深刻影響下,一方面,音樂內容的生產門檻前所未有地平民化,衆創式的供給使得市場上的音樂生產力越來越強;另一方面,音樂人羣體泥沙俱下的爆發式增長,也不可避免地稀釋了整體音樂市場的內容質量。

十幾年前第一批網絡神曲剛出來時,人人嗤之以鼻。可是,《老鼠愛大米》再不濟,也是按照唱片工業時代的標準做出來的,而如今從短視頻走出來的神曲,受其媒介形式的影響,一首歌重要的就是那十幾秒高潮,此外便是各種拼貼。據悉,《學貓叫》這類神曲,幾小時就可以製作完成,專攻此類歌曲的團隊每天可以創作出2-3首這樣的歌,然後再將之投入短視頻平臺,接受算法的挑選。只要有一首爆紅,就可以在音樂平臺上拿到非常可觀的版權費,專注於薅流量的團隊比比皆是。

可見,這類歌曲的泛濫,看似擺脫了傳統音樂工業中的刻板標準,但其實它只是另一條更低標準的流水線上的產品。所以,在音樂的UGC時代,我們需要辨認出哪些音樂是真正彰顯了平民智慧,哪些音樂是渾水摸魚,而其中最重要的標準之一便是它是否具備基本的音樂素養。而不是像走上明日之子選秀舞臺的抖音網紅李袁傑那樣,連基本和絃都不會彈,甚至將rapper說成popper。

此外,當Z世代音樂人成爲行業主力,其自身特色也潛移默化影響着音樂產業的轉型,呈現出一種"重表達輕技巧"的傾向。不可否認,更弱的技巧也可以做出更好的音樂,但當表達勝於技巧,對音樂人專業能力的要求並非屬於苛求嗎。畢竟,表達的真摯與否,無法被技巧掩蓋,但卻需要專業能力的支撐。

在紮實的技巧下,呈現出真誠且優質的音樂,將匠氣與才氣結合,這纔是新世代音樂人的真正追求。於是,當獨立音樂人在數量和影響力上都已達成新一輪的突破,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全新的行業命題,即如何打造出更多優質的原創音樂,推動中國原創音樂的工業化。其中,專業技能的提升是關鍵之處也是必經之路。

隨着缺少從業經驗的年輕音樂人大量湧入,提升專業技能成爲迫切需求。《報告》顯示,7成音樂人認爲自己需提升專業技能。不少音樂人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學習技能,其中53%的音樂人會通過線上渠道學習音樂技能。

結合過半音樂人在線上學習技能的信息來看,如何做好音樂技能的教育培訓特別是線上教培服務、利用人工智能等做好工具層面的輔佐成爲當務之急。換句話說,對音樂人的創作層面進行加持是建立和完善DIY音樂人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環節,這不僅有利於提高音樂人的創作水平,也爲音樂產業發掘了更多潛藏的商機。

正如《報告》中提到,站在 2020 年這個歷史節點,我們可以發現:面向音樂人羣體的行業深度服務還相對薄弱,需要全面拓展。當前,互聯網平臺對音樂人的扶持更多集中在傳播和收入方面;未來,對音樂創作方面的助力也應該得到更多重視。

話題內容:你覺得,現在的華語樂壇在變好還是變low?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和看法,我們將會在本週發佈的文章推送內,從所有留言評論中,擇優挑選2位讀者,各送出先聲精選的好物一份。獲獎名單將在每週日的“先聲週報”欄目中公佈,請保持關注。

排版 | 安林

本文爲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