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遼瀋戰役結束後,四野解放軍在林彪的指揮下,揮師南下,進行了平津戰役,北平和平解放,四野再次接到命令,要消滅白崇禧集團30萬人,由此,四野再次南下,在這個時刻,陳賡的第四兵團,在中央軍委的命令下,被劃分給林彪指揮。

抗戰時期,陳賡就是劉鄧麾下大將,任386旅旅長,到了抗戰勝利時,陳賡成爲了劉鄧大軍麾下的四縱司令,後來,四縱和九縱一同被整編爲第四兵團,陳賡時任司令,由此,陳賡兵團正式形成,麾下下轄13軍、14軍和15軍,共10萬餘人。

陳賡時任司令,副司令是郭天民,當時中央軍委下令,要他們屬於林彪指揮時,兩人並沒有什麼怨氣,陳賡提議說,四野的老底子,都是中央蘇區的紅軍,而我們則是鄂豫皖蘇區的紅軍,考慮諸多原因,我們的部隊應該喊四野的部隊老大哥,郭天民對此表示贊同。

陳賡與林彪,早在1927年南昌起義時,就已經熟識,當時陳賡爲營長,林彪爲連長,在戰鬥中,林彪所在的連正打仗時,由於損失慘重,林彪想要離開,後來在陳賡的督促下,林彪才重新回到戰場,如今兩人的身份互換,林彪成爲了陳賡的上司。

陳賡兵團剛被劃分給林彪指揮,兩人就發生了衝突,當時林彪遠在鄭州,陳賡率部在江西,有一天,林彪派來一個聯絡副官,通知陳賡,林總此後指揮要到師,也就是說,這是“越級指揮”

陳賡對此不理解,也不能接受,越級指揮到師,那還要軍長幹什麼?陳賡就在這位聯絡副官給林彪的回電中稱:我們各師電臺少,不宜都溝通聯絡。

7月,林彪下令,要在湖南醴陵、衡陽一帶,與白崇禧主力部隊決戰,陳賡當時在南京開會,副司令郭天民與其麾下的軍長接到命令後,一致認爲,當時正是夏日,部隊紛紛減員,如果再長途跋涉打疲勞戰,並不合適,林彪是司令員總指揮,軍長雖然有意見,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戰場抗命,這是鐵令。

陳賡回來後,直接向軍委毛主席發電,反駁林彪的作戰計劃,並且說出不合適的地方,這份電報又分別呈送二野指揮部,林彪等人,幾天後,毛主席回電:陳賡做得對,白崇禧本錢小,極機靈,非萬不得已決不和我作戰,因此,對白作戰,應採取遠距離包圍迂迴方法,以掌握主動。

這是兩人第一次衝突,毛主席支持了陳賡,第二次衝突,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當時國民黨政權在廣州,他們準備難逃,林彪再次給陳賡下令:令四兵團後尾主力原地停止待命,先頭追敵部隊如未抓住敵人,並無把握喫掉敵人時也都現地停止,準備由曲江、英德地區直向西平行入桂,以達成協同四野於湘桂地區解決桂白(崇禧)問題。

林彪這份軍事計劃交給毛主席後,毛主席給予了支持,並且發電給陳賡,要他們按計劃行事,陳賡接到命令,找來了其他的兵團負責人,再次商議此事。

經過討論,陳賡認爲林彪的作戰計劃有變化,因而他再次給毛主席發電,指出了不足之處,毛主席看到後,並沒有生氣,反而是對陳賡提出了讚揚,並且回電接受陳賡提出的作戰計劃。

10月13日,陳賡督促所部,全部向廣州進發,毛主席來電,如果發現廣州一帶國民黨部隊向廣西逃竄時,陳賡兵團要片刻不停息的追逐,可是到了15日,林彪卻給陳賡發電,要他們休整,不要再追敵。

陳賡認爲林彪的計劃不符合毛主席的想法,就沒有遵守他的命令,反而令各部繼續追敵,毛主席否決了林彪的電報,要陳賡繼續追敵,陳賡所部事後取得巨大勝利,林彪發來賀電:祝賀第四兵團在恩平、陽春、陽江戰鬥中取得的勝利。

此後,在雷州半島一戰,林彪指揮失誤,陳賡再次提出反對建議,毛主席發電:同意陳賡同志建議,在陳賡的指揮下,第四兵團再次打了勝仗,殲滅敵人華中長官公署及所屬部隊12萬餘人,繳獲汽車400餘輛,野炮42門。

不過也有遺憾的一點,當時15軍正準備追擊剩下敵人時,林彪下令要15軍於當地剿匪,由此,剿匪4000餘人,卻是放跑了敵人1萬多人。

我們在今天來看,陳賡與林彪之間的軍事爭議,並不是參差着個人感情的,當時陳賡是在一線指揮,而林彪則是坐鎮後方,我們都知道,戰場上變化是很快的,時不我待,因而把握戰場上瞬息變化的機會,是一個優秀指戰員,必備的能力。

陳賡與林彪幾次衝突,原因都是如此,陳賡想的是更加具體地進行最後的戰爭結果,而林彪則是靠在後方指揮,由此,兩人有衝突,也是必然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