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裏雨裏節日裏,

記者不是在新聞現場,

就是在趕往新聞現場的路上。

今天,是第21箇中國記者節。

我們把鏡頭對準自己,

和你嘮點心裏話!

把我們的故事講給您聽!

劉宏宇:不一樣的春天

2020年的春天,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不一樣的,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各地按下了暫停鍵,對我這樣一位基層新聞工作者來說,反而是按下了快進鍵,有太多的事需要我們去報道和記錄。那一刻,我們所有記者都感到了自己肩上,扛着紮紮實實的責任。

疫情爆發後,各級都進入嚴峻的抗疫狀態,我們也隨之進入戰備狀態。1月26日,我接到第一個採訪任務,去榮烏高速卡口採訪康巴什區啓動高速卡口檢測工作。在接下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我每天都奔赴在高速卡口、居民小區防控點、超市等,不斷髮布疫情防控的最新進展,先後報道《直擊!“戰場”上的康巴什黨員》《他們是康巴什夜幕下最亮的星!》《以前是你,現在我來》等報道。截至2月21日,康巴什區各行各業全面復工復產共參與報道新聞39件。

在這裏面,讓我記憶最深的就是2月14日晚上採訪的《一頂帳篷一座堡壘》。

那天的氣溫非常低,到晚上的時侯還飄着小雪,我和同事先後去到榮烏高速卡口,各個小區值守帳篷、包茂高速卡口拍攝工作人員的夜晚值守工作。

簡單的帳篷裏,工作人員佈置了一個勵志鼓勁牆,張貼着“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八個紅字。另一側的角落裏堆放着牛奶、泡麪、奶茶粉等街道社區和熱心居民們送來的食物,帳篷中間放置了今天剛剛送來的新火爐。

隨着黃昏的最後一縷霞光溜走,夜晚的寒意更深。保安大爺過來幫忙劈柴火了,居委會幹部送來了居民委託捐贈的食物,街道同事給力調配的煤炭也拉來了。帳篷內溫度雖仍低於正常室溫,但卻抵擋不住一線工作人員心裏的暖意融融。

當天,在攬勝苑小區疫情檢測點裏,我們偶遇了95年出生的值守幹部陶古斯正在過着一次特殊的生日。四五個戴着口罩的同伴圍看一個発子、一個小蛋糕唱起“祝你生日快樂”,歡歌笑語看。

隨後,我們去往了榮烏高速卡口,值守民警邊攔着車輛邊對我們說。就在剛剛,他花了近六七分鐘的時間,幫助一個操着外地口音的車主登記信息,無比耐心地告訴車主加油站在哪裏,要去的地方怎麼走、一遍一遍地安撫車主焦急的心情。

那段時間返工期來臨,榮烏高速和包茂高速疫情防控檢查點每日要盤查車輛20000臺次左右,實施體溫檢測45000餘人。

2月14日也是包茂高速值守人員鬍子吉兒子滿月的日子。疫情防控任務到來時,鬍子吉的陪護假還沒有休完,爲了減輕同事的工作壓力,他義無反顧回到工作崗位,一干就是十幾天。對妻子、孩子心懷愧疚地他,在孩子滿月這天抽出時間接上老人,回家喫了一頓熱乎的飯。一放下碗筷,他又匆匆趕回崗位上。

在當天晚上九點多的時候,康巴什區一家愛心蛋糕店老闆劉琴帶着孩子、員工送來一個蛋糕和一箱麪包。“值守一線的工作者們夜以繼日地辛苦着,我們別的忙也幫不上,今天就送來蛋糕和大家一起過個‘情人節’吧,來的有點晚了,大家不要介意。”

這場載入史冊的疫情,我很榮幸能夠成爲見證者和記錄者。我目睹了在災難的降臨,但更看見了每一位平凡人的偉大,我到過的每一處地方,採訪過的每一位工作人員,記錄下的每一個片段,都會伴隨着我一生。它時刻提醒着我,在每一個需要記錄和感動的地方,都會有記者的身影。

羅思佳:在採訪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四年前,剛邁出大學校門的我,懷揣着血氣方剛的“新聞理想”,帶着老師日常傳授的“跳出固定思維,去探索、去挖掘那些社會底層和邊緣的人物”。

可真正到了實習的單位,每天面對我的都是會議錄音轉文字、社區文藝匯演、街坊家長裏短這樣的任務。幾個月的實習生活完全與我滿懷的“新聞理想”背道而馳,無奈之下,我不得不成爲從新聞行業裏黯淡離場的一員。

今年,機緣巧合下,我又重新回到了新聞行業,來到了康巴什區融媒體中心工作。在一個一個深入採訪後,我的心態和之前已經完全不同,我從被採訪對象中,學到了很多,也找到了真正的當記者的意義。

我見到了很多有故事的被採訪對象,可以說,是被採訪對象帶着我一起成長。比如說康巴什區轉移農牧民自主創業的代表之一——白永紅。

2013年,裝修生意失意的白永紅帶領四十名同爲政府轉移的農牧民大媽自主創業,組織這些會擀豆麪的大媽創建了“豆大媽”食品加工廠。到如今,他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也帶領着很多轉移農牧民家庭們共同過上了實實在在的小康生活。

還有康巴什酒廠的負責人賈瑞。他也是年輕人自主創業的代表之一。

創業之初,他親自買材料、搞基建,頂着酷暑與工人一起一磚一瓦地修建廠房、挖地基、砌酒窖。爲了趕進度,看護工地建築材料,他幾乎天天守在工地。爲了堅守匠心,堅持純糧釀造,賈瑞說“只有將高粱種好,選用好的原料才能釀出好酒,最終帶動當地農民實現精準脫貧。

這兩個人,兩個不同故事,兩種不同的奮鬥,相同的是追夢逐夢永不停歇的腳步。

我列舉的只是我重回新聞行業後看到其中的兩個實例。生活從不缺少故事,只是缺少發現故事的人,用文字記錄所聽到的故事,用照片定格所看到的畫面。通過這些故事,我明白了,記者,不僅是行走在社會邊緣,穿梭在槍林彈雨中的人。記者,還是一羣能講出基層羣衆故事的人。作爲一名記者,憑藉自己對這個城市、社區的感情以及對於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顆關懷之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筆、用鏡頭傳遞着向善向上的社會正能量,這也是對“新聞理想”的實現。我在採訪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作爲康巴什區媒體人的普通一員,我會牢記使命,堅守新聞理想;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力爭寫出更多沾着泥土、帶着露珠、冒着熱氣的新聞作品,做一名有情懷、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報道者。

文:劉宏宇、羅思佳

編輯:馮靜

審覈:馬東

聲明:康巴什區融媒體中心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康巴什發佈》官方微信

01:2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