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著名諺語,來形容國家與政權的盛衰興替。數十年前,在超級大國蘇聯主導鐵幕東側的時代,蘇聯勢力範圍下的東歐地區,曾出現過一個經濟繁榮、發展蓬勃、並因此被冠名爲“東歐消費者天堂”的國家,並由此在世界上博得了名聲。只可惜,在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後,在大環境突變的時代背景下,這個國家雖然仍有發展,但已逐漸趨於平庸,今後估計也很難複製昔日的輝煌。

這個國家便是匈牙利。近代以前,匈牙利曾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但1526年摩哈赤戰役後,匈牙利因敗於奧斯曼帝國,逐漸走向衰落。此後,匈牙利爲自保,只得尋求奧地利的幫助。17~19世紀,匈牙利依附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過,隨着時代變遷,匈牙利人要求自治的呼聲越來越高。1867年,奧地利向匈牙利上層妥協,將國家體制改爲“奧匈二元帝國”,而匈牙利也成爲了這個強盛帝國的其中“一元”。

1918年一戰結束時,奧匈帝國因戰敗而崩解,匈牙利發生埃革命,但卻又遭受協約國列強的聯合絞殺。1920年,各戰勝國強迫匈牙利簽署喪權辱國的《特里亞農條約》,令匈牙利喪失70%多的疆域。1939年二戰爆發後,匈牙利爲了復仇而追隨德國,卻不曾想被綁在了“德國戰車”上。1945年二戰結束時,匈牙利因沒能及時改邪歸正,而喪失了戰爭期間獲取的利益。同時,匈牙利本土也遭受嚴重破壞,可謂損失慘重。

二戰結束後,在蘇聯的支持下,匈牙利建立起社會主義體制,並積極進行戰後重建工作。可是,重建之路並非一帆風順。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於拉科西集團走片面發展路線,匈牙利的國家建設一度遭受挫折。1956年十月事件的爆發,又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其國家發展的計劃。不過,十月事件平息後,以務實著稱的卡達爾,成爲匈牙利的領袖。在他領導下,匈牙利民衆勵精圖治,由此促使國家進入了新一輪盛世。

卡達爾按照匈牙利民族“慢而穩”的節拍,從而摸索到了適合國情的道路。在國際鬥爭中,卡達爾集團仍然站在蘇聯一方,不觸動蘇聯的底線,並積極參與華約集團和經互會的各種活動。但在國內建設上,卡達爾卻建立起新經濟體制,將計劃經濟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從而極大地搞活了國內的商業貿易。在卡達爾的帶領下,60~80年代,匈牙利國力得到了極大增強,其國際地位也在穩步提升。

1961年,匈牙利“二五”計劃拉開序幕;1975年,匈牙利“四五”計劃宣告完成。在這15年裏,匈牙利的經濟、科教、文化等事業均取得巨大發展。軍事上,匈牙利人民軍也成爲一支訓練有素、武器精良的強大隊伍。與此同時,匈牙利每千人擁有冰箱由3.8臺增加至220臺,洗衣機由45.2臺增加至228臺,電視機由10.4臺增加至226臺,汽車由3.1輛增加至54.9輛。整體來看,匈牙利初步實現了國富民強。

更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生產的物品不僅僅可以供應本國,還可以大量出口。彼時,匈牙利市場內的商品琳琅滿目,麪包、紅酒、巧克力、肉類、奶製品等物資一應俱全。在其他華約國家需要排隊才能買到的生活用品,在匈牙利輕易就能買到。由此一來,匈牙利獲得了“東歐消費者的天堂”這個美稱。而締造這一盛世的卡達爾,也被譽爲“傑出的領導人”、“東歐最熟練的走鋼絲者”。

可是,盛世的背後,也隱藏着其他不確定因素。匈牙利的改革,歸根到底也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框架,這意味其很難脫離蘇聯的影響。其實,匈牙利的繁榮,離不開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的幫扶。在經互會內部互助的原則下,匈牙利的消費品遠銷蘇東各國,而蘇聯的燃氣、波蘭的煤炭、東德的鋼鐵也不斷輸送至匈牙利國內。經濟上的促進是相互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蘇東興,則匈牙利興;蘇東衰,則匈牙利衰”。

80年代末,在西方“和平演變”的攻勢下,東歐各國相繼發生劇變。在蘇東劇變之中,波蘭首先垮臺,匈牙利也因暫時性的經濟困難、以及西方的滲透干涉,而走到了崩潰的邊緣。1990年,匈共被排擠出政權,匈牙利就此脫離蘇聯,靠近西方。東歐劇變後的頭幾年裏,由於傳統的經濟聯繫被割裂,匈牙利的經濟發展一度陷入了停滯與衰退,直至90年代後期才重新走上正軌。

蘇聯解體後的數十年裏,匈牙利確實也在穩步發展,但是卻逐漸變得平庸。舉個例子,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前夕,匈牙利人均產值達4000美元,而同期中國只有300美元,匈牙利是中國的十多倍。2019年,匈牙利人均產值1.6萬美元,而中國也已經達到1萬美元,雙方几乎持平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匈牙利已經不復昔日之輝煌。

參考資料:《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