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對皇太極和多爾袞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

先是皇太極力主處死阿巴亥,也就是多爾袞的親孃烏拉那拉氏,讓她給父汗陪葬,獻上年僅38歲的生命!他有想過如何面對弟弟多爾袞嗎?

多爾袞雖然沒有當場看到親生母親被一衆貝勒逼得上吊自殺,但他跟皇太極的妃子玉兒說,如果不能爲親孃報仇就誓不爲人!可是,他真能爲報母仇殺掉當朝的皇上嗎?

皇太極沒有對弟弟多爾袞趕盡殺絕,多爾袞也沒有殺掉仇人從而上位!

所以,纔要說他倆一個欲擒故縱,一個忍辱負重,在彼時那樣一個時代,確實智商可以突破150+!

1.欲擒故縱的皇太極

阿巴亥死後不久的崇政殿上,皇太極好好地上演了一番欲擒故縱,先抑後揚的“戲碼”!

皇子們先是推舉大貝勒成爲後金的第二位大汗,因爲畢竟他年紀最大,是長兄,但這代善何等聰明?能置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妃子於死地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皇太極,他不是不知道皇太極是個狠角兒!

皇太極只所以能這麼狠,衝的是什麼?衝的就是汗位啊!代善並沒有那麼大的實力,無論兵力也好,還是智商也好,代善承認自己鬥不過皇太極,所以索性順水推舟,建議讓皇太極來繼承汗位!

更何況當時的皇位如果根據立長原則應該立皇太極,按照立嫡原則的話,也應該立皇太極!皇太極當時是“根正苗紅”!

代善當時也許還抱有一絲幻想,期待崇政殿上的兄弟手足們能把選票多多地給予他,但是,對於皇太極成爲第二位大汗這件事,竟然沒有一個反對的。

這能不讓代善後背發冷嗎?暗暗思忖,得虧自己聰明,一定要把汗位給皇太極,就看當前的形勢,不把汗位給皇太極也是不行的!

但皇太極非說自己不行,能力不行,當不了大汗,希望衆貝勒重新選舉合適的人選!

代善既然已經知道了大家的想法,那更是一門心思的推舉皇太極了!

只是有一個人一直不吭聲,那就是多爾袞!

代善明白,多爾袞就是皇太極的心病!

所以代善大喝一聲道:四貝勒皇太極要繼承汗位,有誰不服?多爾袞,你怎麼不說話?

多爾袞早就受了玉兒的指點,不能跟皇太極硬碰硬了,所以馬上回答道:我同意諸位貝勒的推選!

但皇太極還是沒有直接接納汗位,而是選擇退堂!

因爲他感覺這個欲擒故縱的戲“表演”得還不夠充分!

一直到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和三貝勒莽古爾泰帶着羣臣去跪請皇太極,他這纔算順水推舟,登上了大汗的寶座,改年號爲天聰,從此開啓了後金歷史上承先啓後的時代!

皇太極的理由是:雖然不想繼承汗位,但還是應該以江山社稷爲重!

2.忍辱負重的多爾袞

皇太極剛剛繼承皇位,人心還未完全穩定,這冒似是多爾袞的好機會,也許是他爲母報仇的好機會,但皇太極並沒有這麼做!

因爲他記住了玉兒所說的話:來日方長!

當時,大明那邊的情況是這樣的,袁崇煥剛剛被魏忠賢免了職,遼東那邊是個巨大的虛空,皇太極想趁明朝內外皆腐的機會來個御駕親征!

關於如何對待“破落的大明”,衆位貝勒“囂張”得很——

當時的皇太極聽從了范文程的建議,說如果真的想把大明朝真正的拿下,那就必須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徵撫蒙古地區,然後把後方穩定好;

第二件事就是對待明朝的將領一定要仁慈爲本,最好能爲後金所用;

第三件事就是不能動不動就殺漢人,動不動羞辱他們,要知道漢人也是人!要想做一位聰明的、得人心的汗王,那不僅要做到對滿蒙漢一視同仁,還要對歸降過來的人,不殺不辱,不僅如此,還要分給他們土地……

對於范文程的建議,皇太極認爲每一條都非常中肯,但除了多爾袞,大殿上的衆位貝勒都炸了窩

特別是二貝勒阿敏,直接口出狂言:皇上,您是不是以爲我們八旗將士都是娘們兒?既然要打仗,還不能殺人,還不能搶百姓,還不能要金銀財寶,如果一點好處都沒得,您還想讓我樂意打仗?我阿敏如果哪天的手一癢癢,說不定就有百十個腦袋落在地上……

大貝勒代善也斯斯艾艾地說:皇上,不是我們幾個貝勒要跟您對着來,是真的您的這些規矩跟先王立下的不太一樣啊!

一時之間,大殿上的氣氛僵了起來,唯獨多爾袞,贊同皇太極的策略!

當時的多爾袞不僅是忍辱負重的,而且還是顧全大局的,自己的母親死了,他是應該跟皇太極勢不兩立,但出於對整個後金長遠發展的考慮,他贊同皇太極的提議!

甚至可以說,多爾袞在某種程度上是和皇太極同頻的,這也就有了他可以在皇太極死後,可以當攝政王,輔佐福臨的充分理由

畢竟,他深諳皇太極的封建化改革和中央集權的各種策略!

如果說皇太極是清初了得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那多爾袞也不是白給的!

3.惺惺相惜的兩兄弟

在特定的歷史時間段內,皇太極並沒有對多爾袞和多鐸兩兄弟趕盡殺絕,第一是因爲皇太極曾經答應生前的阿巴亥要好好對待她的兩個兒子!

第二是因爲皇太極的主要目的是治理一個強大的後金,折損自己的親兄弟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如果所有兄弟都能爲後金的發展出力獻策,豈不是更好?

再說,皇太極的內心裏是讚賞多爾袞的!

在自己1636年稱帝之前,多爾袞可是戰功赫赫的!

1628年的時候,多爾袞剛剛17歲,就已經跟隨自己四處征戰了,在征討蒙古察哈爾部的時候,這個少年是功不可沒的。

1635年的時候,多爾袞在23歲的年紀降服了蒙古林丹汗的兒子額哲,還得到了他們的傳國玉璽!

就在1636年,多爾袞被封爲睿親王!

1641年的松錦大戰,多爾袞更是立下了戰功!

只是這軍事才幹和情商都不比皇太極少幾分的多爾袞卻在38歲的年紀死於狩獵途中,令人唏噓,死後僅一年又被掘墓,更是令人驚詫不已……

好在127年過去後,乾隆皇帝才爲他平了反,說他“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也算對多爾袞比較公正的告慰吧……

皇太極留多爾袞有留他的理由,只是這理由被一百多年之後的乾隆說出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