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味揚州 世界美食之都的100個細節”徵文選刊】

文丨童劍鋒

圖丨童劍鋒、拾味揚州

曾拿外地的包子與揚州的包子作比較,外地包子的褶疏間如皺,皮滄厚朴;揚州三丁包子的褶若扇骨傘齒般工整,紋路清晰,綱目分明,32道褶子,猶牙雕玉刻,令人遐思樂趣。

俗話說:包子好喫不在褶,揚州的包子是枵皮大餡,其褶乃麪食之花,餡如核,觀花先美,品核再鮮,從味視聽品鑑,纔是全方位由表及裏對名品的認知過程。

三丁包首創於百年富春,手法是獨門的絕活甩手包子,褶子靜看呈水波形,猶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鋪陳張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與之配套的富春鴛鴦——千層油糕,翡翠燒賣,並稱天下一品,揚州雙絕。

加上富春獨創的魁龍珠茶,由龍井、魁針、珠蘭三茶合一。坊間有云:一品雙絕三省茶,富貴長春舌飄香。

大師捏包子時,蘭心妙指,以左手托起麪皮於胸前,掌心略窩起,腕前後水平搖擺穩顛,使皮在掌中成凹形下陷,自左由右有節奏地轉動掌中麪皮,配合右手三指一轉一捏一拉一包一收。

說時遲,那時快,右手用木刮子刮入餡心,塌入麪皮,左手上攏,右手拇指與食指、中指配合,捏褶紋、提(將麪皮垂直向上拉起)、翻(將包口麪皮向外翻)、收口(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將包口處麪皮略提,捏成鯽魚嘴狀),收口過程中,左手腕子輕柔甩動,每甩動一下,就形成個褶子,甩成三十多個褶紋,現包子“頸項”,呈輻射狀的花紋點絳脣。

有時爲了區分,抿爲一條線,又稱一線天。包含四大訣竅:荸薺鼓、剪刀褶、鯽魚嘴、一線天。

生坯放入蒸籠,蒸制後挺立龍頭,鬆軟如綿,味醇鮮美。富春三丁包爲酵面類製品。

富春茶社也是揚州目前唯一堅持傳統發酵法的百年老店,酵面蓬鬆、暄軟,有韌性,耐咬嚼,形態飽滿,欺霜賽雪,喧騰可愛。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上讚道:“揚州發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仍隆然而高”。大師們通過嗅聞拍打聽,掌握了一套獨門的絕活,是隻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

三丁包的歷史頗富傳奇,昔日富春人秉承不浪費的原則,將煨雞湯剩下的雞肉,和大骨湯裏扒骨肉配以熟筍,切碎燴餡製成包子,先是以苦力者(如搬運工、黃包車伕等)爲供應對象,被稱爲“生活大包”。

不想久而久之,則成爲各式人等追捧對象。然後在其基礎上更爲專研,開始用上鮮原料,選用兩年生的母雞,選用五花肋條肉,選用春筍,雞丁大、筍丁小,肉丁正正好,秉承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原則,加入蝦籽、高湯,不斷完善,供不應求;隨後繼研高配版,加入海蔘丁、蝦仁,又首創五丁包,被概括爲:“滋養而不過補,味美而不過鮮,油香而不過膩,鬆脆而不過硬,細嫩而不過軟”。

三丁包和五丁包是對父子,比之現在傳說乾隆皇帝喫五丁包,憫民減兩丁,遂成三丁,鬍子長於眉毛,戲說的成分拿歷史開涮,還印成宣傳小冊,着實誤人子弟。

三丁包的延伸還有不少絕妙,揚州葫蘆包子便是一例,一點兩餡,甜鹹雙味,外形通爲一體,餡心上爲三丁餡寓意人丁興旺,下面豆沙餡象徵甜甜蜜蜜,上席爲喜慶席點。

還有用三丁餡做成的三鮮雪梨,很是殺饞。

包子的發明距今已超上千年,諸葛亮發明包子時,不是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而是以牛羊肉餡包入面中,代之蠻頭(南方蠻人之頭)投瀘水祭祀,一止妖風浪,又不復冤魂。後蠻頭改稱饅頭,在日後歷史民俗嬗變中,人們往往以有餡爲包子,無餡心爲饅頭,然至今滬、寧、杭不少地方仍持舊稱謂,可見包子演變史也躍然生趣。

而揚州的三丁包暗含三字玄機,反映出淮揚菜點博大精深,包子有三丁的,鴨有三套的,燙乾絲是三燙的,宴有三頭的,面有三鮮的,河鮮有三醉的……三生萬物,經典合一。

海內外南北客人常常“煙花三月下揚州,先上淮揚第一樓”。那一刻,你可以奪走我的夢想,不可奪走我的三丁包子。有北方大妞起聯調侃:不能爲五斗米折腰,甘願爲三丁包買單。橫批:三丁包是麪點中的愛馬仕。

也有來自世界文學之都的才子和仗世界美食之都,作一絕對:南京千佛巖,揚州三丁包。

“一品雙絕三省茶”,來到百年老店,跳躍着氤氳的茶香,躍動着歷史殷實得沉甸,空氣中散發着沁人的麻油香,在一縷薑絲和一片眼鏡子裏(餚肉),品到浮生之醉,在魁龍珠裏酩着四季鉤沉與人生舒展,在三丁包裏霈着滿城春意與煙花杏雨——天下一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