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律詩

——鐫璞齋詞話之十三

文/孫葆元

五言律詩的字數是五言絕句的一倍,但絕不是說任何五言絕句都可以拼成五言律詩。律詩每一聯都有嚴格的規定,是唐人在自由奔放的古詩中約束出來的結果。律詩就好比一個框架,在框架裏寫出活潑的內容是一種詩的藝術。

現在我們應該瞭解五言句式的由來。

衆所周知我們的《詩經》多是四言句,詩句實際上是一個時期文學語言的習慣,隨着表達需要,在四言句中加一個字便成了五言句,這一個字加在四字句的中間。比如:“仄仄平平”句,加一個“仄”聲字就變成“仄仄仄平平”句式;若加一個“平”聲字就變成“仄仄平平平”句式。

談律詩創作有兩個關鍵環節,一個是對,一個是粘。

對又叫對偶,即在聲律上“平”對“仄”;在詞性上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虛詞對虛詞。

粘,往往被忽略,粘在律詩八句中每句的第二字上。如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聲,第二句的第二字必是平聲;第三句的第二字必是平聲,第四句的第二字必是仄聲;第五句的第二字必是仄聲,第六句的第二字必是平聲;第七句的第二字必是平聲,第八句的第二字必是仄聲。

就這麼仄(起)-平(對)-平(粘)-仄(對)-仄(粘)-平(對)-平(粘)-仄(對)地交替,所以律詩詩句第二個字最關鍵,一旦首句確定,後面跟着是不能動的。第四個字也跟關鍵,它在一個句子裏保持着音階的起伏,所以在音律上“二四必糾”。從下表可以看到粘的作法:

仄仄仄平平,(韻)

(起)

平平仄仄平。(韻)

(對)

平平平仄仄,

(粘)

仄仄仄平平。(韻)

(對)

仄仄平平仄,

(粘)

平平仄仄平。(韻)

(對)

平平平仄仄,

(粘)

仄仄仄平平。(韻)

(對)

這是仄起定式。

平平仄仄平,(韻)

(起)

仄仄仄平平。(韻)

(對)

仄仄平平仄,

(粘)

平平仄仄平。(韻)

(對)

平平平仄仄,

(粘)

仄仄仄平平。(韻)

(對)

仄仄平平仄,

(粘)

平平仄仄平。(韻)

(對)

這是平起定式。

無論哪種定式,第二字和第四字必須與上一句位置的字聲調相反就叫“對”。

第二字和第四字與上一句位置的字相同就叫“粘”。凡平仄不調的字就叫“失粘”。

五律也有四種作法,除了上述兩種,請看第三種: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實際上就是把前四句重複了一遍。

再看第四種: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還是前四句的重複。

五律的第一字和第三字可以平仄互換。二四五字萬萬動不得。

請看例詩:

王灣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間。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這是仄起定式。

常建 題破山寺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這是平起定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