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山

我們國家的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後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還吸引了衆多的外資企業來我國投資設廠。今年上半年突發了疫情,很多的企業都陷入了危機之中,其中也包含外企,但是我們國家及時出臺了相關政策幫助外企恢復生產,外資也很看好我國的市場發展前景。

但是,前段時間突然有消息稱,來自美國的外企史丹利將要搬離深圳,史丹利已經在深圳經營多年,是美國知名企業史丹利百得在我國的全資子公司。企業主要從事的是吸塵器、電動工具以及相關配件的生產與經營。

它的歷史可謂是很久遠了,史丹利是一家老牌的工具製造企業,誕生於1843年。2010年的時候,史丹利公司發佈聲明,要與百得公司進行合併,於是就有了現在的史丹利百得公司,這家公司在2020年的財富500強榜單中居於第220名。

後來,史丹利進入中國市場,並且在深圳成立了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五金工具、安防系統以及儲存設備等的生產與經營,在深圳的這些年,它爲深圳的製造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史丹利撤離深圳的消息讓很多人感到驚訝,因爲在不久之前,也就是9月12日的時候,史丹利百得還以深圳標杆企業的身份參加了“深圳特區40週年慶典慶祝”的相關報道。並且,前段時間它還在大量招工,爲什麼突然就宣佈解散,撤離深圳了呢?

公司在發佈的通告中解釋瞭解散的原因,“由於市場整體環境的變化以及行業內競爭的不斷加劇,集團基於戰略發展的需求,不得不進入重整業務資源的階段以提升市場的競爭力。”

除此之外,根據史丹利的前經理在接受採訪時對媒體說,史丹利集團遷出深圳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租金方面。並且他還說道深圳的工廠解散之後,原有的技術和設備將會搬到蘇州的工廠進行合併,因爲蘇州工廠的地是自己的,不會有租金的負擔。

另外,這件事情引發公衆熱烈討論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史丹利集團給員工們的賠償方案。這個賠償方案比法律規定的標準還要高,社會上出現了兩種聲音,一類人認爲這是不合邏輯的,另一類人則十分羨慕。

具體的賠償標準是什麼樣的呢?如果員工願意跟隨公司去蘇州的話,就會提高30%的工資。如果離開公司的話,就會按照“N+1”的方法進行賠償,其中“N”是指員工的平均工資,“1”是指工齡補貼,這個補貼的標準是在企業工作超過5年多補償三個月的工資,工作在2-5年內的補償兩個月的工資,工作時間在1-2年的補償一個月。此外,如果員工早一天簽約補償方案,還會有2000元的獎勵。

在這麼高的補償方案之下,一位已經工作了10年的經理表示,總的計算下來,他可以拿到高達60萬元的補貼。而一位剛進入公司1年的員工也拿到了2萬元的補貼。

就這樣,無論員工去留,史丹利都給出了堪稱完美的解決方案。

本文由小聖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