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国和日本的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西安事变后,中国这边抗日的统一战线基本上形成了,虽然很脆弱,不过面对共同的敌人小鬼子,大家好歹都是同胞,是一条心。

而中日双方在对峙的前线,那气氛可谓是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日军也早就蠢蠢欲动,开始谋划一场更大的阴谋,他们计划用三个月的时间击垮中国境内的所有守军,实现他们吞并整个中国的野心。

而当时的民国政府显然已经嗅到了战争即将来临的味道,于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自然要讨论到底是打还是继续和,如果要打,日本那么强大,失败了怎么办?如果要和,那必定又是割地赔款,国人必定激烈反抗,要知道,失去了东北已经是奇耻大辱,再丢国土的话,西安事变再上演一次也不是没有可能。

此时的民国政府内部分裂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两大派系,主战派以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居正老先生为代表,主和派则以胡适先生这样留洋海外的高学历博士为代表的。当时在美国担任外交大使的胡适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一定不能打。现在国军的力量和日军差距太大,国军落后了日军整整一个时代,一旦开战,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所以,当时胡适建议干脆让蒋介石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主动讨好日本,然后和日本息事宁人。

后来这封信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公开了,居正老先生知道了之后就气呼呼地拿着报纸,拄着拐杖找到了蒋介石,直接对他说:如果胡适先生再发表类似的投降言论,就一定要处死他。他大骂特骂胡适是一个软蛋。还嚷嚷着一定要和日军打,不然中国真的危险了。

居正老先生当初那是跟着孙中山先生一路革命过来的,辛亥革命的元勋,战火里锻造出来的铁血将军,他特别看不起那些崇洋媚外的文人,认为事在人为,只要中国军队能顶住压力,中国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最终七七事变爆发之后,蒋介石听取了主战派的建议,集结了国军几乎所有的精锐和日军进行战役级别的大决战,史称淞沪战役。淞沪战役到底有多惨烈,看看桂军的遭遇你就明白了,中国自古就有广西狼兵雄天下一说,桂军敢打敢拼,不怕死,北伐期间素有“钢军”的称号,但将近六万的桂军长途跋涉了三个月,到达淞沪战场之后,仅仅3天时间9个旅长阵亡,6个师全部拼光。白崇禧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带出来的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全部打光,痛哭一夜。

当时的桂军装备不好,没有重型火力支撑的他们悍不畏死的向日军冲锋,很多将士甚至还没看到日军的身影就倒在了血泊中,后面的士兵毫无畏惧,踩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冲锋,但人的身体终究敌不过炮弹,双方在装备上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就相当于一个拿着机关枪,一个拿着烧火棍,基本上没法打。

一场淞沪战役下来,中国军队伤亡30余万,中央军两个最精锐德械师基本报废,那真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惨烈无比。换来的成果仅仅是迟缓了日军三个月的进攻步伐,虽然粉碎了日军三个月要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但此时的国军遭遇重创,士气低沉,正如此时的民国政府一样,又陷入了是和谈还是打的纠结中来了。

身经百战的居正老先生赶紧再次来找蒋介石,他态度大变,这样对蒋介石说道:只要总裁需要,我居正可以不要后世之名声,作为代表去和日本人谈判,割地赔款也好,我们先保住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吧!

蒋介石听后苦笑了一下,他岂不知道淞沪战役自己的王牌部队全部都搭进去了,他拍了拍居正老先生的肩膀,把胡适写的另外一封信给他看。居正看见这封信之后惊呆了,因为淞沪战役之后,胡适写给蒋介石的信居然是主战的。

胡适先生在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说经过淞沪一战,中国虽然败了,但是全中国的抗日决心已定稳固,中国必不会亡,要死战到底。信里面充满了抗战的激情和热烈。

胡适是文人,战前的主和派,战后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变,他从人民的热情中看到了抗战的希望,而居正是政府官员,是主战派,战后的态度也有了180度大转变,他从军队的差距上丧失了对国家希望。

这两个人,一文一武,一战一和,前后态度的变化实在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番。有网友说:无论是胡适,还是居正,我们都理解他们当时那种强烈的反应,他们都是为了这个民族在奋斗,在争取,只不过,他们没有看的更加长远,或者说,更加全面而已。我们这些新时代的网友可以理解当时人们的心情,毕竟,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又有几人能够看透全局,每个人所见不同,决策自然不同。

这期文章的内容就这么多,之所以讲这个故事,第一是提醒大家勿忘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强我中华;第二是想说,要用更加客观的方式去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当你对历史的细节了解得更加清楚,你就越能体会到,怨恨某个历史人物是一种幼稚的行为,请记住,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