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國和日本的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西安事變後,中國這邊抗日的統一戰線基本上形成了,雖然很脆弱,不過面對共同的敵人小鬼子,大家好歹都是同胞,是一條心。

而中日雙方在對峙的前線,那氣氛可謂是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日軍也早就蠢蠢欲動,開始謀劃一場更大的陰謀,他們計劃用三個月的時間擊垮中國境內的所有守軍,實現他們吞併整個中國的野心。

而當時的民國政府顯然已經嗅到了戰爭即將來臨的味道,於是,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政府自然要討論到底是打還是繼續和,如果要打,日本那麼強大,失敗了怎麼辦?如果要和,那必定又是割地賠款,國人必定激烈反抗,要知道,失去了東北已經是奇恥大辱,再丟國土的話,西安事變再上演一次也不是沒有可能。

此時的民國政府內部分裂成了主戰派和主和派兩大派系,主戰派以國民黨的元老級人物居正老先生爲代表,主和派則以胡適先生這樣留洋海外的高學歷博士爲代表的。當時在美國擔任外交大使的胡適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一定不能打。現在國軍的力量和日軍差距太大,國軍落後了日軍整整一個時代,一旦開戰,失敗的可能性極大。所以,當時胡適建議乾脆讓蔣介石承認僞滿洲國的合法性,主動討好日本,然後和日本息事寧人。

後來這封信不知道什麼原因被公開了,居正老先生知道了之後就氣呼呼地拿着報紙,拄着柺杖找到了蔣介石,直接對他說:如果胡適先生再發表類似的投降言論,就一定要處死他。他大罵特罵胡適是一個軟蛋。還嚷嚷着一定要和日軍打,不然中國真的危險了。

居正老先生當初那是跟着孫中山先生一路革命過來的,辛亥革命的元勳,戰火裏鍛造出來的鐵血將軍,他特別看不起那些崇洋媚外的文人,認爲事在人爲,只要中國軍隊能頂住壓力,中國就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最終七七事變爆發之後,蔣介石聽取了主戰派的建議,集結了國軍幾乎所有的精銳和日軍進行戰役級別的大決戰,史稱淞滬戰役。淞滬戰役到底有多慘烈,看看桂軍的遭遇你就明白了,中國自古就有廣西狼兵雄天下一說,桂軍敢打敢拼,不怕死,北伐期間素有“鋼軍”的稱號,但將近六萬的桂軍長途跋涉了三個月,到達淞滬戰場之後,僅僅3天時間9個旅長陣亡,6個師全部拼光。白崇禧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帶出來的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全部打光,痛哭一夜。

當時的桂軍裝備不好,沒有重型火力支撐的他們悍不畏死的向日軍衝鋒,很多將士甚至還沒看到日軍的身影就倒在了血泊中,後面的士兵毫無畏懼,踩着戰友的屍體繼續衝鋒,但人的身體終究敵不過炮彈,雙方在裝備上的差距實在太大了,就相當於一個拿着機關槍,一個拿着燒火棍,基本上沒法打。

一場淞滬戰役下來,中國軍隊傷亡30餘萬,中央軍兩個最精銳德械師基本報廢,那真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慘烈無比。換來的成果僅僅是遲緩了日軍三個月的進攻步伐,雖然粉碎了日軍三個月要滅亡中國的囂張氣焰,但此時的國軍遭遇重創,士氣低沉,正如此時的民國政府一樣,又陷入了是和談還是打的糾結中來了。

身經百戰的居正老先生趕緊再次來找蔣介石,他態度大變,這樣對蔣介石說道:只要總裁需要,我居正可以不要後世之名聲,作爲代表去和日本人談判,割地賠款也好,我們先保住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吧!

蔣介石聽後苦笑了一下,他豈不知道淞滬戰役自己的王牌部隊全部都搭進去了,他拍了拍居正老先生的肩膀,把胡適寫的另外一封信給他看。居正看見這封信之後驚呆了,因爲淞滬戰役之後,胡適寫給蔣介石的信居然是主戰的。

胡適先生在信中表達了這樣的意思,他說經過淞滬一戰,中國雖然敗了,但是全中國的抗日決心已定穩固,中國必不會亡,要死戰到底。信裏面充滿了抗戰的激情和熱烈。

胡適是文人,戰前的主和派,戰後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變,他從人民的熱情中看到了抗戰的希望,而居正是政府官員,是主戰派,戰後的態度也有了180度大轉變,他從軍隊的差距上喪失了對國家希望。

這兩個人,一文一武,一戰一和,前後態度的變化實在值得我們好好品味一番。有網友說:無論是胡適,還是居正,我們都理解他們當時那種強烈的反應,他們都是爲了這個民族在奮鬥,在爭取,只不過,他們沒有看的更加長遠,或者說,更加全面而已。我們這些新時代的網友可以理解當時人們的心情,畢竟,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又有幾人能夠看透全局,每個人所見不同,決策自然不同。

這期文章的內容就這麼多,之所以講這個故事,第一是提醒大家勿忘歷史,勿忘國恥,以史爲鑑,強我中華;第二是想說,要用更加客觀的方式去看待每一個歷史人物,當你對歷史的細節瞭解得更加清楚,你就越能體會到,怨恨某個歷史人物是一種幼稚的行爲,請記住,歷史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