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之前在写日本留学经验的时候,有个妈妈问过我“为什么回国之后没有做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在家当全职?”

可能在大众认知当中,一个留学的硕士待在家里带孩子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我原本应该去把知识作用到更大的人群范围中去,而不是自己的小家。这算是一种“屈才”,同时我也相信你们也会替我感到委屈,这样大材小用不觉得遗憾吗?

如果我不是我,我没有经历我经历的这一切,我也会觉得这个想法很对,理所应当就该如此。

前两天还有热心的粉丝给我留言,她问我:生完孩子复归职场会不会觉得特别的不适应?想要做什么都特别的掣肘?就感觉家庭、孩子、方方面面在拽你的衣袖……

这又是一个很犀利的问题,因为在依姐2岁多的时候,我的确有尝试过复归职场,大概一年的时间,此后便就又回归到了家庭,好些一直看我文章的妈妈都知道我的这段短暂的社会人经历。

但肯定也很多人好奇,荣妈你为啥不干了?干啥又变回全职家庭主妇?难道你也面临着大龄女子生产复出时的水土不服?

当然有,但工作上不能如鱼得水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你会感觉家庭的大手时刻悬在你的头顶,需要你的时候分分钟你就得放下一切被重新召回!

01 哺乳

第一个拦在你面前,不想让你出去工作的就是哺乳。

生产、坐月子、产后恢复那些难事儿此处就已经省略一万字了,但这些咬咬牙伤痛总会过去。现在让我回想生大荣的那个困难时期,好些都模糊了,唯独特别清晰的两件事:

一件是产后抑郁,我猜在座的好些人也都是从产后抑郁的黑洞里爬出来的,即使后来走出来了,但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大多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第二件事,就是乳腺炎。对于很多妈妈来说,哺乳是最难忘的亲子时光,因为有欢乐、也有悲痛,我也一样。但在第一胎时,悲痛带来的恐惧和压抑让我至今都难忘。乳腺炎的那种疼痛,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绝望,在我看来远胜于生产痛。

但乳腺炎再怎么样都会痊愈,可哺乳给女人带来了隐形影响却是挥之不去的。

就因为女人比男人天生多了一对可以产奶的乳房,所以哺乳幼崽成了一项女人脱不开身的职责,为了多给孩子喂口奶,很多妈妈选择延迟上班或辞职在家。很多人的家庭主妇生活都是以喂奶为契机开始的。

而有些不能延迟上班的妈妈,就开启了上班下班回家路上见缝插针的背奶之旅。话说都2020年了,但却压根没有几个公司能够大气一点,宽容一下哺乳期妈妈背奶这件事,甚至于连个像样的更衣间都没有。

想想看,宝宝的食粮大多是在卫生间或者写字桌下面完成的,是多可悲?而广大的男同胞们,更是对背奶妈妈没一点点的同情心,在他们看来“喝奶粉不是一样吗?至于这么矫情吗?耽误的上班时间你负责吗?”

我印象特别深,当时生完李大荣之后,我爸病重,有次必须要连夜坐火车回北京,因为涨奶,每2个小时就得去厕所挤一次,门外不知道有多少嬉笑怒骂的老爷们嫌我占用了厕所……

想想挺可悲的,每次从厕所走出来的时候,都要沐浴在一群异样的目光中,又羞耻又无地自容,而这些事儿,荣爸根本就不知道,我也没说过。说了能感同身受吗?他会觉得我小题大做,还是会一怒冲冠去找那波人理论?这都是不是我想要的。

身为母乳妈妈,就必须要做好在大多数公众场合默不作声和忍气吞声,即使公交车有母婴专座、商场有母婴室、火车站有母婴候车点……但都还不够,因为普通人对于哺乳妈妈的尊重和理解,一直都没有进步。

我很幸运,从来没有当过背奶妈妈,老大时全职在家,而到了我复归职场时老二她都已经两岁多了,我当机立断地断了奶,才自信满满地去上班。因为我知道,一个背奶妈妈是很难得到领导的信任,以及同事的理解的。

在职场上,大部分人是不会体谅你作为妈妈这个角色的,他们只会认为“妈妈”这个角色是拖后腿的。即使我保证不耽误工作,别人也会认为你没有专心工作。因为工作就是工作,背奶这个举动就被判定为不适合工作场所。

不认同,你指望谁会给你增设一间女性更衣室去背奶?比起像个逃难的一样四处背奶的狼狈,不被理解和尊重才是女性复归职场最大的难题。02 看孩子

对于很多妈妈来说,不能想复工就复工的另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人帮忙看孩子,也可能有,但是老一辈的育儿观念妈妈们无法接受,所以,她们只能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才能去工作。

曾几何时,我也是盼着依姐3岁的那一拨人,因为送了幼儿园,我就终于可以自由地去干点别的事儿,而不是每天被孩子拴在家里,像个保姆。

做全职妈妈是会让人渐渐地失去自信的,带孩子的确会消磨掉很多作为女人的属性,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的附庸,这一点很可怕,我时刻担心,但是又没有办法。

所以,我后来开了公众号,持续写作,开始的一两年根本没有任何收入,但是我告诉自己要坚持,因为那是我仅存的,可以在“妈妈”跟“我自己”两个角色上切换的出入口。

现在想来,真是万幸。这个我后面再说。

在我看来,中国人最应该学习日本的地方就是产前教育,特别是对准爸爸的教育。中国男人真的是对养孩子和照顾产妇一无所知,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女人生孩子、养孩子天经地义的事,生不出男孩会怪你没本事,养不好孩子也会怪你没本事。

因为这样的无知,所以即使是科学育儿发展到如今的地步,但大多数老爷们儿和爷爷奶奶的思想还是停留在上世纪。他们不觉得这是旧社会的糟粕,而是“传统观念”,最要命的是这种落后的思维不关乎学历和知识水平,好些教授、高知也是一样,也完全不尊重女性在生育上做出的贡献,产房门前有的是人间百态、世态炎凉。

我还好,荣爸是个接受过产前教育的人,但是也仅限皮毛,他愿意参与育儿过程,尊重我的意愿,也会发自内心的感激我的付出,我已经倍感欣慰了。至于好不好的,我只能说男人的属性是战士和小孩子,没有照顾幼崽这一项,所以大荣3岁之前我是不敢单独让他带孩子出门的。

这也注定了,在照顾孩子方面,男人自发性的后退,女人硬着头皮大包大揽。在很多爸爸乃至妈妈自己看来,爸爸的角色就是拿钱回家。

一旦有了这样的思想或者说既成了事实,那么女人想要再出去工作,就比较难了。好些家庭主妇就是这么来的,不是自己懒不想出去干活,而是没有出去干活的必要,那么我何不践行好照顾幼崽的职责?

我也有过一段长达两三年没有收入的日子,即使那个阶段衣食无忧,但是也能隐隐感觉到家庭地位的微妙不同。公公婆婆从来没有亏待过我,荣爸更是有求必应,但是每次想要买啥都要张口要钱的经历,还是会让我觉得窘迫。

为了避免这样的窘迫,我只能是减少不那么必要的需求。但有些时候,女人的幸福感和价值认同,就往往来自于那些非必要的支出。比如,一件羊绒衫、一支新色号的口红、一条漂亮的项链……

不要小看这些想买就买的小玩意,它是我除了妈妈身份之外还是个精致的女人的角色认同。

可能当下我灰头土脸、衣衫邋遢根本用不到这些,但是就因为我想买就买,它的存在就是在告诉自己,我是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段,想脱开妈妈这个角色就能脱开妈妈这个角色的。老娘可以做我自己,只不过我不想而已。

仅仅就是这么一点细微的差别,就会导致女人在家庭地位中变得不自信,逐渐成为低首伏小的境地。没有经济收入的时间越长,这样的心态就会越严重。

所以当张贵梅校长让昔日的学生滚出去的时候,我是能够理解的。因为接受了好的教育,却甘愿当一个对社会没有贡献的家庭主妇,这在含辛茹苦把穷山沟里的孩子们培养成顶尖学府的人才的老师看来,就是应该感到惭愧的事情。

可是当个家庭主妇就很容易吗?有多少人是主动选择了当家庭主妇的?养尊处优的阔太可不是家庭主妇。

真正的家庭主妇是像我这样,当过免费优质奶牛,当过人肉坐垫,当过哄睡玩具,当过儿童故事机、当过扫地机器人、当过手洗洗衣机、当过步步高家教机、当过陪练的人肉靶子、当过银行账户和自动缴费装置,当过司机、厨师、烘焙师、面点师、摄影师、道具师、手工艺品匠人……

每天起得早、睡得最晚,上有老下有小,哪里有窟窿就补哪里的万能贴,孩子想要干啥吃啥就得立刻办到的陀螺人。

家庭主妇的工作琐碎而庞大,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这么一个人化繁为简,那么就必须要家庭分工特别明确,否则互相推诿扯皮,过日子就变成了凑合和将就。

正是因为好些妈妈非常明确地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选择牺牲,不去工作,来成全一个家的和谐。

现在很多的女性选择不生育,我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了生命的延续就意味着你必须不能那么自我。是要内心的自由,还是家庭的羁绊,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也很难说孰好孰坏,但都值得尊重。03 教育

孩子的教育,也是现如今很多妈妈不能选择高强度工作的原因。

前两天我写幼小衔接很有必要的文章时,就有留言说,我们小时候父母也没怎么管过,不是现在也挺好的?一提到教育能不能不要那么焦虑?

不焦虑是不可能的,三十年的教育改革之后,如今的教育体制,早已不是我们小时候那样。从每天下学,学校门口的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发的传单就可见一斑,我们这代放养长大的父母,似乎根本不信自己的孩子放养下去也能像自己一样优秀。

这看似是个悖论,但是它其实源自于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不满足,所以我们想让孩子的童年更充实更美好

从前只有家长会的时候父母才会跟老师接上头,如今微信随时都可以点名批评你,老师把很多监管的职责都转嫁到了父母身上。

咱们小时候有过每天作业都先让家长检查一遍改完错再签字的吗?背诵课文、预习下一课也要在书本上签字的,有吗?

整个社会都在给焦虑的父母施加更多的焦虑,这源自于每天好几十条的群信息,也源自于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坚决不能缺失的角色。

不是有个爸爸在家长会上被老师点名批评后崩溃大哭吗?

对于很多上班的父母来说,他们拼尽全力也达不到老师对于合格家长的要求!于是就会被冠上一个“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的名头。

有一说一,我当时上了一年班就决定不上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发现,如果我再像之前那么忙,孩子的教育将是大撒把。不要寄希望于爷爷奶奶,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只让父母参加。

像接送上学这些爷爷奶奶甚至托管班都能解决,但唯独教育不行。看我一个家庭主妇的一天行程有多忙,你就知道一个普通小学生的日常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6:40 起床,7点喝奶吃早饭,7:20准时送两小只出门。

8:00 吃早饭,之后是码字时间。

11:30(有两天是10:30)出门接李大荣下学,12:00左右到家,吃饭。

12:45 盯李大荣写毛笔字。

13:30 出门,送李大荣上学。

14:00 左右到家,洗洗涮涮、做做家务。

15:20 出门,接李大荣下学。

15:50 到家,开始辅导哥哥写作业、背书等,期间会有不同层次的大动肝火。

17:10 送哥哥去练搏击,同时接妹妹下幼儿园回家。

17:30 开始盯妹妹练琴,练完琴还要完成幼儿园老师留的两到三项的作业,内容包含跳手指操、背古诗、画画、读绘本等等。

19:00 出发送妹妹去上舞蹈班。(如果当天妹妹没有舞蹈班,我就去接李大荣下搏击课)

20:00 接妹妹下舞蹈班。

每次接妹妹下舞蹈班我都会提前买上两个八宝镜糕给妹妹,这是我们娘俩心照不宣的小秘密。图为素颜,没开美颜,所以凑合看。

下了舞蹈课其实已经很晚了 ,但吃了镜糕的妹妹都一路幸福的模样,完全不觉得上课很累。你很难说,陪上课这件事真的就只有辛苦,其实也有很多小确幸的点滴,这可能都会变成孩子未来长大后的美好回忆。我庆幸的是,里面有我的参与,而不是爷爷、奶奶或者谁。

如果当晚妹妹没有舞蹈班,晚上的时间就是伺候孩子们吃喝洗漱,然后读故事睡觉。

22:00 以后,我才能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大部分时候不是码字,就是倒头就睡,偶尔会跟荣爸聊上几句,或看会儿日剧。

这中间的项目,除了接送爷爷奶奶可以替代之外,一切需要陪伴的工种,都只能是妈妈,因为教育孩子的部分最好一个人说了算,否则孩子会在家长之间游走,今天说妈妈说了不用干啥,明天说奶奶说了回来再弄也行……各种耍赖皮。

说实话,我没想着让孩子变成一个多么多么精英的人,我只是想要尽我所能地把他们培养得更优秀一点,能在小的时候,想要学什么就带他们去学,不会因为小时候没有学啥啥而感到后悔,我相信很多普通的父母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

就因为这样的执念,像一只大手一样,不停地召唤着我们,在跟我们说,这个家需要你,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搞不定了!不用老师说你还要不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我们自己就会给自己足够的压力和自觉,时刻担忧在孩子的教育上面是否做得足够?

所以当你现在再问我为啥不去工作,而是选择在家跟孩子为伍。我自己在出去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突然就想通了。

想要成为独立的,不是附庸的女人,不一定需要某个工作场所,在家里工作,能够取得收入,经济和思想独立,何乐而不为?如果职场上,有那么多对妈妈这个身份的歧视和不认同,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找一条别的路去获得认同?

都2020年了,谁说只有挣薪水一条路可以走?这一点,我特别的感谢这个公众号,它让我一个家庭主妇有了十足的底气去生活。这种底气不单单是广告收入支撑了孩子们的兴趣班学费,还有自我价值的体现。

其实,作为全职妈妈,我们常常有担忧就是,如果未来老师要以《我的妈妈》为题时,孩子会不会因为我是个没有工作的人而难以提笔?我们肯定也会害怕孩子只能写说:我的妈妈每天很勤劳,早起给我做饭,晚上给我洗衣……因为在他眼里,只能看到这些,看到你围着他转的样子,却看不到你努力工作的样子,自然没法写。

但是我不怕,因为我我经常会跟孩子们说:“宝贝,你们赶紧睡,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因为妈妈要工作。”

他们见得多了,便会知道,我的妈妈在家也是要工作的,她不是那种只会摊在沙发上刷剧的人。我周围也有很多全职妈妈,一边带娃,一边做代理,发展团队,卖奶粉的、卖化妆品的、卖海苔的、做社区团购的……每个人都在积极向上地生活着,努力维持着自己的小家的和谐和稳定。

所以,在我看来,回归家庭完全不是自我否定或者是工作能力的倒退,相反,是我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不可否认,身为妈妈,一定是要比爸爸对这个家庭付出得更多的,但家庭分工不同,并不代表说我的工作没有价值。

退一万步说,一个文字音韵学的研究生可以教孩子的有很多,比如识字的时候教他造字六义、学拼音的时候告诉他以前的训诂是什么样的,背三字经的时候教会他各种历史典故和古代经书,学英语的时候教他自然拼读,学数学的时候教他奥数……

将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以及考试的经验全部传授给孩,学以致用,以培养日后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目标,放长线发展,也不失为一种对社会的贡献。

因为我能管,所以我可以选择不将就。如果我去上班,无暇顾及孩子,很多时候就没立场严格要求孩子。因为需要我的时候,我都没在啊~

李大荣的上周写的字

然后我就发现,在出去工作和在家工作之间,在家时我产生的价值反而更大,除了能够挣钱还能够hold住孩子的教育!

自此,一个独立的自我和两个孩子的妈妈,很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他们不再矛盾,我给那个拧巴的自己做了和解。

我们都是这个社会上小小的一颗螺丝钉,哪怕仅仅是一个小公司,少了谁也一样可以自由运转。所以我不会把我自己的作用无限放大,在工作岗位上,我们都没有什么无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在我的家里,我要努力做那个无可替代的妈妈。

每一个独自面对一大盆袜子的夜晚,我都会告诉自己,我用手洗的不是袜子,而是对日子的不将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