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爲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中國最早的議會成立於清朝:1911年11月9日廣州商界士紳爲主的各界代表,在省諮議局經過商討與推舉正副都督,宣佈廣東脫離滿清獨立。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六十三期】(歷史系列第662講)

這裏有個名詞,諮議局。

什麼是諮議局?

可以看作中國最早的議會。

諮議局是滿清最後2年的末期,在假模假樣的預備立憲運動中產生的機構,時間是1909年。

諮議局類似於今天的省議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意代表選舉。

諮議局的議員都是民衆選舉產生的,各省議員的規模不同。

最少的吉林省,只有30人;最多的是直隸省,有140人。

這些議員有一定的要求,除了必須超過25歲(實際是超過30歲),需要滿足至少一個條件:在本省辦理學務或者其他公益事業超過3年;要中學以上學歷;貢員以上出身;七品文官、五品武官以上;本地有5000元以上資產。

如果不是本省人,要求會大大增加。

後來滿清政府計算了一下,符合這些要求的民衆大約是0.42%,非常少。

更搞笑的是,當時老百姓文化程度低,根本不知道選舉是什麼。

投票最高的省份,投票率也不超過20%,低的還不到10%。

其實,這個投票率還是高的,因爲選民已經被篩選過。

《城鎮鄉地方自治選舉章程》規定:“不識文字者不得爲選民;居民內除素行公正、衆望允孚者經議事會特別議決可爲選民外,必須年納稅或捐地方公益二元以上者纔可充當選民。”

而中國男性老百姓識字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女性還不到百分之五,由此大部分人不能成爲選民了。

至於除了識字以外的要求,其實是對選民的家產有一定的要求。

赤貧的老百姓,每年是不可能納稅2元的,也就沒有選舉資格。可以參選的老百姓,至少屬於相對農村中農家庭和城市小康人家。

最終選出來的議員,基本都是傳統的鄉紳,只有部分是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

諮議局有1名議長,2名副議長。

常駐議員是全部數量的五分之一,當選者也需要議會投票,超過半數。正副議長、議員任期3 年,常駐議員任期1 年,可連任一次,普通議員不能連任。

本來,諮議局只是滿清裝樣子的東西,並沒有什麼實權。

諮議局可以提出很多行政的議案,但都必須滿清的省政府批准纔行。

也就是說,省政府不批准,諮議局的提案形同廢紙一張。

到了1910年,清政府幹脆出臺了《頒行各省會議廳規則折》,將諮議局變爲單純的顧問機構,成爲擺設。

不過,諮議局一旦成立,滿清就難以有效控制。

一是諮議局議員好歹是選舉出來的,得到一部分民衆的支持;

二來他們多是鄉紳,除了有一定聲望以外,對於社會的方方面面也頗爲了解,並不願意同滿清權貴們站在一起。

由此,諮議局的影響力逐步擴大。

說通俗點,他們有民衆支持,可以同政府作對,比如遊行之類。

諮議局剛剛開始運作,就試圖奪取立法權和彈劾權,而不是做擺設。

例如湖南諮議局要求,湖南巡撫發行公債需經諮議局通過。湖南巡撫大怒,認爲諮議局算什麼東西,根本不理會這個提案。

沒想到,民衆們支持這個決議,在諮議局組織下鬧事,最終滿清政府被迫同意,提高了湖南諮議局的權力。

在四川的保路運動以及各省的辛亥革命中,各省的諮議局也成爲重要力量。

他們是地方實權派,力量不可小視。

同時,諮議局對於官員的貪腐也非常重視。

《各省諮議局章程》第二十八條規定:“本省官紳如有納賄及違法等事,諮議局得指明確據,呈候督撫查辦”。

而諮議局提交的議案中,相當一部分就是舉報本省官員的貪腐現象

比如福建永定縣令劉錫濂勒索款及夫馬費至二千八百餘兩的貪污案,就是諮議局爆料出來的。

總之,越是富裕的地方,諮議局的作用就越大。

日本人認爲,諮議局辦的最好省份是江蘇,其次是浙江。

鄉紳和地方實力派,千方百計的利用諮議局合法權利,維護自己的利益。

而由於他們是普通民衆選出來的,爲了自己的當選還必須兼顧民衆的利益。

這就徹底打破了滿清權力集中在官員手中的局面,改變了中國5000年的政治格局。

所以,清政府可以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很快將諮議局當做敵人,狠狠的給予打擊,試圖將其變爲泥菩薩。

很多泥菩薩很快變爲了真菩薩。

諮議局的一系列操作中,他們很快明白滿清纔是中國最大的災難,加入了推翻滿清的革命行列。

而進入民國以後,北洋政府的獨裁者們,很快意識到議會的本質是同他們爲敵。

所以,歷任統治者都用盡全力的取消議會。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