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夠順風順水,可是娑婆世界就是衆苦充滿,且盡是無常和遺憾,不得圓滿,福禍相依,有樂亦有苦,有喜亦有悲,有得意也會有失意,難以兩全。所以,有句禪語叫“人生哪能皆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內心懂得知足,纔是圓滿。外境如何變化,我們難以掌控,無常何時發生,我們無法得知,我們唯一能做到就是修好自己的心。

佛家講“心能轉境”,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管住自己的心,心態越好,再壞的境緣也會轉好。我們的心不妄動,則誰都傷害不到你。若心中妄想太多,則處處都是障礙。學佛就是一個不斷修心的過程,有時候不是環境本身有多糟糕,而是我們自身能量太弱,心境太差。你是自己最大的佛,也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要明白,好起來的從來不是生活,而是我們的心。沒有誰能影響和改變你的命運,唯有你自己。“命由己造,福自己求”,要想改變命運,就有自我覺悟和清醒,衝破一切執念苦惱,斷一切惡習,心存良善、廣種福田,一個善良的人,終究會有厚報。一個人開始走“上坡路”,身上會有這5大徵兆,你有沒有?

一、不再“貪”

學佛首先要戒除自身的貪慾,人有正常的慾望無可厚非,但是須知人生福報有定數,要懂得知足當下所擁有的,不要去執着自己能力之外的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是不需要費力得到的。如果你費盡心機得到什麼,那麼這件東西本身可能就不屬於你。上天給我的東西,無論我怎麼失手,都會擁有;上天不給我的東西,無論我十指怎麼緊扣,都會漏掉。

一個人這一生能得到的東西是有限的,因爲福報有限,想要的太多,你的福報是承受不起的,那樣得到了也是痛苦。福禍相依,得到未必是福,失去也未必是禍,珍惜所擁有的,萬事隨緣、不攀緣,方得大自在。不要執着,執念太深,就是苦惱。

二、不再“嗔”

不嗔,就是不抱怨、不發脾氣,內心平和安靜。我們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就可以發現,凡事那些脾氣差的人,過得大多都不如意。連自己的脾氣都掌控不了,何以掌控人生呢?脾氣差的人,多是因爲內心煩惱,將負能量發泄在別人身上,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讓自己的福報損耗得更快。大動肝火,傷人傷己。

我們都喜歡拜佛,可以使人內心清淨安寧,但爲什麼不像佛菩薩學習呢?一點小事就嗔恨,心量太小,怎能容納福氣呢?他人無錯,錯的永遠是自己。佛教裏講慈悲,這個慈悲不止是對他人、對衆生,更是對自己,既寬宥他人,也放過自己,這是最好的放生。“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福報。心順了,人生也就順了。

三、不再“癡”

不要愚癡,就是不要迷信,不要顛倒妄想,不要執着,心中要有智慧,要明因果、懂事理,做一個有覺性的人,遠離一切苦惱無明。如果你當下還在煩惱痛苦,你就還處在愚癡當中。心裏放不過自己,是沒有智慧;心裏放不過他人,是沒有慈悲。

覺悟看破了,就放下了,你什麼時候放下了,什麼時候就順了。“身不苦,則福祿不夠;心不苦,則智慧不全”,你痛苦,是因爲你的智慧還不夠。要聽經聞法、聞思修學,精進修行,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四、不再“慢”

有些人自認爲自己懂了點佛法的皮毛就沾沾自喜,感覺自己高人一等,傲慢自大,其實是最大的無知。一旦生起傲慢心,那麼所有修來的功德皆化爲烏有。“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一切功德皆由心生,心地不虔誠,福德就散了。人若沒有敬畏心,再好的福報也會被加速消耗。“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狂妄無知的人就是在自作自受、自找苦頭。

五、不再“疑”

不疑心、不妒忌,不生是非,真誠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也就是要有佛教裏常提到的“菩提心”: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不論別人如何對待自己,自己要以真誠善良的慈悲心去利益他人,一切皆是因果。“與人爲善,終得福報”,廣結善緣、利人利己。

感恩閱讀與分享,祝大衆諸事順遂。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