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都有“洋务运动”,只不过明朝从正德嘉靖时期,也即明朝中后期就开始了洋务运动。无论明朝还是清朝,其洋务运动都是从军事开始,具体到明朝就是从佛郎机铳炮地引入、仿制与自造。

明朝时期,因为西方在科技和军事入侵人员人数上无法战胜大一统的明朝。所以,明朝的第一次洋务运动效果较好。

明朝的第二次军事洋务运动,主要是天启、崇祯时期。这一时期,以徐光启为核心引入西方火器为特征。但这一时期因为“洪武荒政体制”彻底失灵下,加上“党争”剧烈,造成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清军顺势而为实现“改朝换代”。由此,第二次军事洋务运动属于失败的革新。

与明朝相比,清朝的“洋务运动”在广度、深度、范围上都比明朝的军事洋务运动要强许多。关于清朝的洋务运动,我们明天详谈。今天主要谈谈明朝的军事洋务运动。

明朝的军事洋务运动有什么特点

明朝的“洋务运动”只涉及军事武器,属于纯粹的军事洋务运动。而且正德、嘉靖两位皇帝都是反儒家思想对皇权抑制的皇帝,在他们有意或无意的举动下,“只涉及军事武器”的第一次军事洋务运动非常成功。第二次军事洋务,则因为属于在“西方传教士”和少数儒家异类指引下,涉及到了思想和某种体制的改变,在当时混乱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成功

在 一文中,我们已经谈到明朝与清朝相比,并非它多么优秀,而纯粹是一种“幸运”。那时的西方确实在发展,但还没有发展到“最佳时期”。西方最佳时期是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以后。明朝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之一,在明朝时期是继奥斯曼帝国以外,表现最优异的朝代。

距离、我们的大一统思维、西方科技水平、西方侵略军人数这四个原因,构成了明朝幸运的四个基本原因。明朝的“军事洋务运动”在嘉靖时期,完全可以再向前走一步,但因为我们的“自恋自满”造成只是停留在原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明朝第一次军事洋务运动何以成功

学习他人、他国是永恒的主题,即使你很强大,也不能够停止这种学习,更何况有时候的强大,只是自我感觉强大。

明朝的第一次军事洋务运动之所以获得胜利。主要是正德爱玩,大权下放给太监们,造成国政特别是边疆军事问题无人关注,边疆军事首脑可以各自为政。反而促进了发展。嘉靖则是与文臣们的斗争,促使这次军事洋务运动获得成功。

这种成功完全不是自上而下的集团行为,而是统治阶层的主体文人集团被排斥在外。虽然没有改变问题的本质,但对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说,却是成功的一次改革。

正德、嘉靖不干事儿却获得成功,崇祯勤勤恳恳却亡国失败,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就在于文人作为统治核心的问题。崇祯受儒家理想主义影响过深,最高统治者只能是拿这思想那思想作为一种工具,什么儒家、法家,谁有利于当时的治理就用谁。崇祯对文官不满意,但却不能对这种不满意进行解决。

自宋朝以后,文人集团就是统治主体,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主要看的就是统治主体能否实现自我改变。它不改变,整体改变的可能性不大。无论你是否承认,你说“文人治国”多么不好,但历史发展任何人都改变不了。“文人治国”总比“武人治国”要先进和稳定。

所以,文人的思想是需要极为关注的事情。

大明的第二次军事洋务运动为何会失败

北宋与其后的明清三朝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儒家思想被定为“唯一统治思想”后,儒家思维逐渐走入死胡同。其典型代表就是“八股文”的出现且定型为科举制的核心。

为何北宋、明清都选择了儒家作为“唯一统治思想”?就在于儒家最有利于统治阶层的治理,儒家统治思想的核心“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在等级制度下大家“亲亲爱爱”,但等级是不能错位的。

以前儒家还讲究天下、社稷、君王,自从明朝开始,天下、社稷、君王其实就已经是一体。为了自己的天下太平、稳固一切皆可抛。

例如在对内对外问题上,北宋、明朝采用的都是一种“消极防御政策”。自主放弃幽云地区的收付,早在《澶渊之盟》其实就开始了。例如在河北广泛开凿河泊搞“水上长城”、大范围的种树搞“大树御敌”、挖地道搞地道战(规模比前两者小得多,所以我没有专门介绍)。明朝更是搞了“九边种树御敌”。这些思路都是一致的。搞这些既抵挡了别人,也阻挡了自己,都是消极的防御防守。

明朝也没好到哪里起,因为京师人口问题导致的柴薪问题百年来都无法解决,最后还是从北宋那里找到灵感。由大学士丘浚建议“九边种树”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弘治到嘉靖的半个多世纪里,在九边地区种了很多很多的树,甚至把大树作为阻遏蒙古骑兵南下的“法宝”。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明人和宋人的奇葩思想。

正是这种“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军事思维,才使得我们许多问题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感觉伟大、自我感觉强大。睁开眼睛看看世界确实很重要。

海八鲜都有谁?天启皇帝爱吃乱炖海参

近代落后赖清朝?非也,明宣宗后就注定了

大明不灭就不会有晚清耻辱?别做梦了,那是我们失去了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