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深瓯点雪芽

——饮茶诗话

文图/芮海林 编辑/磐石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这是唐代诗人陆希声在《茗坡》诗中描绘了谷雨季节茶农采茶、制茶的景象,全诗洋溢着满园茶香,可谓妙趣横生。

茶叶原产我国,起源很古。我们不仅在种茶、制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在饮茶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的学问。东汉名医华佗所著的《食论》中称:“苦茶久饮,可以益思。陆游这位南宋爱国诗人一天也离不开茶,他外出时常常“茶灶笔床犹自随”,他在《试茶》中唱道:“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就是说酒可止,茶不能缺。他的《剑南诗稿》写茶诗多达200多首。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视人民来往间的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唐朝诗人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云:“竹下忘言对紫茶,金胜羽客醉流露。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他以茶当酒。如痴如醉。宋代诗人杜来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表明他以茶待友,对朋友真诚心象炉火一样红。清代郑清之的“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诗中充满了宾客来访奉上香茶一杯,宾主寒喧,共叙友谊的深情厚意。难怪土耳其著名诗人希克梅特喜欢品饮中国祁红茶,赞美道:“我在中国的香茶里饮茶诗说发现了芬芳的春天。”

诗人赞美春茶的清香入脾魅力,和品茶回味无穷的丰富内涵,更讲究泡茶功夫。苏东坡在《试院煎茶歌》里对烧水泡茶情景更有一番描述:“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杜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远瓯飞雪轻”。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称:“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可见,泡茶水以微沸为佳。陆游还在《茶经》中把茶水分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见宋代戴呙在《赏茶》中云:“自汲香泉带落花,漫浇古鼎试新茶”。山泉看来是泡茶最佳的水质。

茶不仅是饮料,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茶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现代科学分析,茶叶含多种维生素,能促兴奋除疲劳。增强记忆,促进血液循环,利尿,解酒和加强心肾功能的作用。因此,有“两朵菊花一撮茶,清心明月有寿加”之说。苏东坡主张小病不必服药,只须饮饮茶便了。他在诗中云:“何须魏帝一凡药,且尽卢同七碗茶。”唐代文卢更是绝妙无比,他把饮茶与健身联系得维妙维俏。文卢在《谢孟谏议寄新茶》中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不得也,两腋清风尘。”清代袁枚在《谢南浦太守赠芙蓉汗衫雨前茶叶》诗中更是说出新茶“色、香、味、形”四美。他说:“四银瓶锁碧玉英,谷雨旗枪最有名。嫩绿忍将茗碗试,清香先向齿牙生。”形象生动地说出了茶叶贵在“情操纯洁”的内涵之美,道出了“扎根青山翠谷中,温和洁雅四季葱,除病解忧助人乐,任凭东南西北风”高尚外延。

诗人饮茶还十分讲究茶具,他们大都喜用青瓷盖杯沏茶或用紫砂壶泡茶。唐朝诗人皎然赞美用青瓷沏茶的真味,写道:“青瓷雪花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元代诗人耶律楚还更形象,也在诗中云:“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芽。”道出了诗人品尝新茶后心情特别舒畅,仿佛周身有脱胎换骨的新感觉。

作者: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宣城散文》杂志副主编、主任编辑。通讯:皖宁国市人民路翠竹家园11幢201室。

【作者简介】芮海林,男,宣城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经济记协理事、《宣城散文》副主编。时任宁国市文联主席、市作协主席、中共宁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宁国日报》总编辑、技术职称:主任编辑。

2000年以来出版《新闻采访入门》、《走进新闻》等新闻专著5部,散文《江南写意》、《走进山水》、《书香盈路》、《人在旅途》等7部,其中《走进山水》获2010全国第二届中山杯优秀图书奖。散文、随笔多见《人民日报》、《文学故事报》、《安徽文学》、《安徽日报》、《深圳晚报》、《香港大公报》等报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