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評選今年在氛圍營造上最具個性的劇集,或許這部《第三天》可以與《拉契特》分庭抗禮,《拉契特》用最端正、嚴密的復古範兒,猩紅與濃綠的色塊對比將最扭曲、變態的精神病患者的內心外顯和賦型,而《第三天》則用邪魅音樂和荒島風光營造出一派標準的cult風潮。裘德·洛從《新教宗》中的梵蒂岡走出來,來到了《第三天》的荒島之上,他不再是那個被衆教徒期盼醒來、可以安撫人心的教宗,而變成了一個脆弱不堪的、被喪子之痛捕獲的父親。

《第三天》是一個典型的“孤島故事”,一切從一場情緒極端的哀悼開場,裘德·洛扮演的男主角薩姆在無人的溪邊哭着將一件幼兒的衣服放到水中,任其漂走,他在對自己死去的兒子做出最後的、心理上的告別。就在此刻,這個悲痛的男人意外撞見了詭異恐怖的一幕,一個男孩在協助一個少女在森林中自殺。他救下那個女孩,將她送回家中。由此,他踏上那座孤島,撞進了一個虛實相生的異世界。

每隔幾年,就會有一部類似的作品出現,或者,換句話說,《第三天》的這種劇作類型在西方的影視劇中是一種模型般的存在,像湧動暗流,從未停歇,它牽扯着宗教、潛意識、心理療愈、陰謀論、遠古傳說、都市傳聞等等一系列文化原型深處的內容,最終幻化組合成一部部根基相似,面貌迥異的懸疑故事。所以,從《第三天》身上,你能發現《萊姆鎮》中的那種乖張和瘋癲,能想起《異教徒》裏那些獻祭的儀式和大腦中漩渦般的意識流,能映射着《仲夏夜之夢》裏的不可思議的前赴後繼的自戕,能讓人懷疑這故事裏的男人是否正經歷着近似於《歸途》中的那種祕密的心理治療或者精神控制,甚至能想到《迷失》中那座永遠無法真正離開的神祕島嶼……這種故事最迷人的部分不是謎底,而是謎面,那些無數岔路本身充滿魅惑,它最大的魅力在於觀看者和主人公一樣處於迷途之中,被妖媚的聲音纏繞,被無處不在的幻覺侵擾,在虛實之間跳進跳出。

某種程度上說,《第三天》和它背後的一系列同質化的故事是懸疑裏的懸疑,卻又是最反懸疑類型的一種,因爲在大多數通俗的懸疑故事中,一切懸疑和謎題設置的目的是要揭示答案,這種故事的走向在於經過一系列不確定的道路和不協和的音符之後,最終抵達一種確定無疑的安穩終點,所有一切都落入理性可以解釋的範疇,但像《第三天》這樣的故事,雖然披着懸疑故事的外衣,有着驚悚故事的外殼,但它的目的並不是解題,而是讓人覺得謎題會永遠持續下去。謎面本身就是歸宿。所以,它是類型的,卻又是反類型的。有時,這種故事最終揭示結果的時候,總是令人沮喪的,因爲當巨大的疑惑必須落入一種因果之中,一切過程都會顯得舉輕若重,而《第三天》嘗試尋找一種不提供答案的方法。當然,這樣的操作會讓觀衆的觀感分化,喜歡的人覺得它餘味綿長,厭惡的人會認定它故弄玄虛。但回過頭講,哪種虛構不都是故弄玄虛嗎?

薩姆所去往的歐汐島由一條狹窄通路與大陸相連,潮汐漲落之間,海水會將那條唯一的道路遮蓋或者顯露,這樣的設定,讓島嶼成爲了一種帶有呼吸感的存在,它時而是孤絕和封閉的,時而是聯結和貫通的,如果有足夠的耐心看完全部故事,就會發現,這種有呼吸感的設計頗有意味,它代表着男主角薩姆的一種心智和精神狀態的起伏,有時,他要求自己回到理性的既定生活之中,而有時,他在潛意識中又希望自己永遠滯留在這片不爲人知,可以讓自己孤獨存在的島嶼之上。這裏是逃避之所也是安慰之地,讓他可以從喪子的無盡悲痛中解脫。

薩姆從意外闖入這片島嶼開始,就不斷面對衆多謎團,一個看似和他一樣意外亂入的女性人類學家,一羣眼神渙散面容兇狠的原住民,一對錶面上和藹但似乎居心叵測的酒吧老闆夫婦,更何況還有一些看起來總是充滿陰謀感的人們做着鬼鬼祟祟的舉動。這個故事從中間發生了一次對摺,薩姆的妻子因爲一封神祕郵件,帶着兩個女兒也來到了這座島上,他們的意外重逢,交談和奮力離開變得具備多重解釋的空間。以妻子和女兒爲折線,對照薩姆與家庭的關係和故事,就會發現這座小島上那些神祕故事的另外一層可能性。如果從常規意義上看,《第三天》完全可以闡釋成表層故事中所講述的那一切,一個保持着神祕古老習俗的小島,用看起來不經意的方式導引着薩姆來到這裏,他的血統和他的身世,將讓他成爲這裏的領導者,但隨着故事演進,隨着他的妻子和女兒捲入,水面下的一切開始浮現,或許,那座島嶼本就是一種心理治療儀式的外顯,它像VR,像沉浸,在那裏,薩姆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兒子”,那個由於自己沉溺於婚外情而造成的意外,在這裏被重新給予了彌補的可能,而他從未完成的與妻子和女兒的告別,在這裏也進行了一次完整的告別。島上經歷的種種血腥、詭異和傷害,都是真實世界中他所經歷的一切過程裏不可逃避的溝壑與撕扯,只不過,那些都被夢幻般的以這島上的情節所替換。所以,從這個角度去觀察,你可以將島上的故事理解爲真實發生過,也可以將一切領會爲在大腦中的一場展演,一個夢境,一次催眠,一種古怪卻有效的悲傷療法。

按照原有的計劃,《第三天》除了目前可以看見的故事,其實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線下計劃,創作團隊原本要開展一場大型沉浸式現場活動,並將其作爲整體故事中的一部分。那確實是有趣的想法,就像這故事中將外來者引導進入一種情境一樣,那線下的沉浸戲劇也將是一場同題實驗,它與電視上的內容再度完成一次虛實相生的跨越交互,但遺憾的是,因爲疫情原因,這計劃被打亂了。或許,這意外也同樣與故事彼此互文,就像《第三天》中的一切一樣,意外隨時會發生,人們並不知道自己被導向何處。

如果要評選今年在氛圍營造上最具個性的劇集,或許這部《第三天》可以與《拉契特》分庭抗禮,《拉契特》用最端正、嚴密的復古範兒,猩紅與濃綠的色塊對比將最扭曲、變態的精神病患者的內心外顯和賦型,而《第三天》則用邪魅音樂和荒島風光營造出一派標準的cult風潮。裘德·洛從《新教宗》中的梵蒂岡走出來,來到了《第三天》的荒島之上,他不再是那個被衆教徒期盼醒來、可以安撫人心的教宗,而變成了一個脆弱不堪的、被喪子之痛捕獲的父親。

《第三天》是一個典型的“孤島故事”,一切從一場情緒極端的哀悼開場,裘德·洛扮演的男主角薩姆在無人的溪邊哭着將一件幼兒的衣服放到水中,任其漂走,他在對自己死去的兒子做出最後的、心理上的告別。就在此刻,這個悲痛的男人意外撞見了詭異恐怖的一幕,一個男孩在協助一個少女在森林中自殺。他救下那個女孩,將她送回家中。由此,他踏上那座孤島,撞進了一個虛實相生的異世界。

每隔幾年,就會有一部類似的作品出現,或者,換句話說,《第三天》的這種劇作類型在西方的影視劇中是一種模型般的存在,像湧動暗流,從未停歇,它牽扯着宗教、潛意識、心理療愈、陰謀論、遠古傳說、都市傳聞等等一系列文化原型深處的內容,最終幻化組合成一部部根基相似,面貌迥異的懸疑故事。所以,從《第三天》身上,你能發現《萊姆鎮》中的那種乖張和瘋癲,能想起《異教徒》裏那些獻祭的儀式和大腦中漩渦般的意識流,能映射着《仲夏夜之夢》裏的不可思議的前赴後繼的自戕,能讓人懷疑這故事裏的男人是否正經歷着近似於《歸途》中的那種祕密的心理治療或者精神控制,甚至能想到《迷失》中那座永遠無法真正離開的神祕島嶼……這種故事最迷人的部分不是謎底,而是謎面,那些無數岔路本身充滿魅惑,它最大的魅力在於觀看者和主人公一樣處於迷途之中,被妖媚的聲音纏繞,被無處不在的幻覺侵擾,在虛實之間跳進跳出。

某種程度上說,《第三天》和它背後的一系列同質化的故事是懸疑裏的懸疑,卻又是最反懸疑類型的一種,因爲在大多數通俗的懸疑故事中,一切懸疑和謎題設置的目的是要揭示答案,這種故事的走向在於經過一系列不確定的道路和不協和的音符之後,最終抵達一種確定無疑的安穩終點,所有一切都落入理性可以解釋的範疇,但像《第三天》這樣的故事,雖然披着懸疑故事的外衣,有着驚悚故事的外殼,但它的目的並不是解題,而是讓人覺得謎題會永遠持續下去。謎面本身就是歸宿。所以,它是類型的,卻又是反類型的。有時,這種故事最終揭示結果的時候,總是令人沮喪的,因爲當巨大的疑惑必須落入一種因果之中,一切過程都會顯得舉輕若重,而《第三天》嘗試尋找一種不提供答案的方法。當然,這樣的操作會讓觀衆的觀感分化,喜歡的人覺得它餘味綿長,厭惡的人會認定它故弄玄虛。但回過頭講,哪種虛構不都是故弄玄虛嗎?

薩姆所去往的歐汐島由一條狹窄通路與大陸相連,潮汐漲落之間,海水會將那條唯一的道路遮蓋或者顯露,這樣的設定,讓島嶼成爲了一種帶有呼吸感的存在,它時而是孤絕和封閉的,時而是聯結和貫通的,如果有足夠的耐心看完全部故事,就會發現,這種有呼吸感的設計頗有意味,它代表着男主角薩姆的一種心智和精神狀態的起伏,有時,他要求自己回到理性的既定生活之中,而有時,他在潛意識中又希望自己永遠滯留在這片不爲人知,可以讓自己孤獨存在的島嶼之上。這裏是逃避之所也是安慰之地,讓他可以從喪子的無盡悲痛中解脫。

薩姆從意外闖入這片島嶼開始,就不斷面對衆多謎團,一個看似和他一樣意外亂入的女性人類學家,一羣眼神渙散面容兇狠的原住民,一對錶面上和藹但似乎居心叵測的酒吧老闆夫婦,更何況還有一些看起來總是充滿陰謀感的人們做着鬼鬼祟祟的舉動。這個故事從中間發生了一次對摺,薩姆的妻子因爲一封神祕郵件,帶着兩個女兒也來到了這座島上,他們的意外重逢,交談和奮力離開變得具備多重解釋的空間。以妻子和女兒爲折線,對照薩姆與家庭的關係和故事,就會發現這座小島上那些神祕故事的另外一層可能性。如果從常規意義上看,《第三天》完全可以闡釋成表層故事中所講述的那一切,一個保持着神祕古老習俗的小島,用看起來不經意的方式導引着薩姆來到這裏,他的血統和他的身世,將讓他成爲這裏的領導者,但隨着故事演進,隨着他的妻子和女兒捲入,水面下的一切開始浮現,或許,那座島嶼本就是一種心理治療儀式的外顯,它像VR,像沉浸,在那裏,薩姆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兒子”,那個由於自己沉溺於婚外情而造成的意外,在這裏被重新給予了彌補的可能,而他從未完成的與妻子和女兒的告別,在這裏也進行了一次完整的告別。島上經歷的種種血腥、詭異和傷害,都是真實世界中他所經歷的一切過程裏不可逃避的溝壑與撕扯,只不過,那些都被夢幻般的以這島上的情節所替換。所以,從這個角度去觀察,你可以將島上的故事理解爲真實發生過,也可以將一切領會爲在大腦中的一場展演,一個夢境,一次催眠,一種古怪卻有效的悲傷療法。

按照原有的計劃,《第三天》除了目前可以看見的故事,其實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線下計劃,創作團隊原本要開展一場大型沉浸式現場活動,並將其作爲整體故事中的一部分。那確實是有趣的想法,就像這故事中將外來者引導進入一種情境一樣,那線下的沉浸戲劇也將是一場同題實驗,它與電視上的內容再度完成一次虛實相生的跨越交互,但遺憾的是,因爲疫情原因,這計劃被打亂了。或許,這意外也同樣與故事彼此互文,就像《第三天》中的一切一樣,意外隨時會發生,人們並不知道自己被導向何處。

作者|楊時暘 編輯|羅皓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