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澳大利亞似乎產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錯覺。據外媒11月8日報道,近期有七個類別的澳大利亞大宗產品接連被停止採購,如同連續遭到七次暴擊。但另一方面,拜登的基本勝選讓堪培拉決定繼續硬扛下去,覺得會出現轉機。

雖然損失巨大,但澳方肉爛嘴不爛,近期還指責最大貿易伙伴有關措施違反國際貿易規則。完全是倒打一耙!澳方刻意隱瞞的是,2018年以來10多箇中企赴澳投資項目都被澳方以莫須有的“國家安全”理由否決,包括禁止中企參與建設5G網絡,並擴大到基礎設施、農牧業等領域。

截至11月初,澳大利亞針對中企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已經達到106起,而我方對澳大利亞產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僅有4起。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自貿協定精神的是澳大利亞,破壞互利共贏、採取歧視性措施的還是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在“喊冤”的時候,從來不會提及自己的骯髒手段,譬如利用“農戶家庭補貼計劃”對華傾銷大麥。澳大利亞約70%的大麥都依靠對華出口,僅2018年就至少賺了70億人民幣。

依照我國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對外國輸華產品採取相關措施,完全合理、合法,無可指摘。對國內產業和消費者負責,天經地義。某些國家的聒噪和雜音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澳方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來之後更加狐假虎威,有多個原因:

1、羨慕嫉妒恨。澳方之所以氣急敗壞,恐怕有進博會的刺激。幾乎所有國家都摩拳擦掌要在世界人口最多的消費市場大展身手,而澳大利亞恐怕是最爲落寞的那個。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堅持開放、合作、團結、共贏的信念,已經爲全球絕大多數國家所讚賞。而在一些國家因爲新冠疫情而不得不繼續採取封鎖措施的情況下,第三屆進博會的召開相當於“及時雨”,爲全球經濟的恢復打了強心針,增強了市場信心。

澳大利亞至少三分之一的農產品要依賴對華出口,如今卻要坐看別國分蛋糕,沒有自己的份。

2、澳大利亞的產品多數都不是必需品,澳方應該明白,失去的市場要付出很高代價才能爭回來。

死了張屠夫,還真以爲沒有豬肉喫?!事實上,不進口澳大利亞的這些產品,對我國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在第三屆進博會上,阿根廷設置了2個展位,其中一個就專門展示和推銷阿根廷的優質牛肉。蒙古國則藉助30000只羊的情誼,謀求擴大對華出口,尤其是煤炭。

即便是澳大利亞出口的主力——鐵礦石——也不再100%穩妥。既然鐵礦石對澳大利亞依賴較大,那麼完全可以轉換思路。2020年上半年,鋼材出口量爲2870萬噸,同比下降16.5%;鋼材進口量達到734.3萬噸,同比猛增26.1%。甚至買下了印度50%的出口鋼材。從巴基斯坦尋找和開採鐵礦石也取得了進展。

3、最關鍵的是,澳方認爲拜登上臺會更加重視盟友體系,澳大利亞將獲得更多籌碼,因此纔敢於繼續強硬。

當地時間11月5日,澳大利亞法院首次依據“反外國干預立法”起訴一名65歲華裔男子。在拜登基本勝選之後,澳方發出了一個別有用意的訊號,即共同遏制大國崛起。

的確,拜登會拋棄“美國優先”,很大程度上會與盟友和夥伴進行更加友好的協調,這對澳大利亞等盟友來說是個好消息。但拜登未必能夠如看堪培拉所幻想的那樣,成爲一個強大的後援。

特朗普留下的爛攤子、美國內部的撕裂、肆虐的疫情等等纔是拜登所要處理的優先項。動盪的美國能夠爲盟友提供多少助力,都是未知數。在混亂中險勝,拜登的支持度沒有那麼強,要知道,特朗普在這次選舉中所獲得的選票也破了紀錄。

而拜登和特朗普爲數不多的共同點裏,恐怕就包括支持美國企業搶奪澳大利亞的市場空間。堪培拉高興得太早!

現在最能看清澳方的真實嘴臉。如果說某些國家是“見面笑一笑,背後甩飛刀”的話,澳大利亞方面連表面的和氣都不願再維持了。

既然澳方既不願意好好對話,也不願意放棄偏見,那麼就脫鉤算了。把進口依賴降到最低,除了鐵礦之外,澳大利亞的商品都不是那麼必需。

澳方既想要市場,又不願主動緩和雙邊關係。賺了錢還要罵人,背後是老殖民主義對東方的深刻蔑視。從此以後,不能再讓澳大利亞享受我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這就是對那些殖民國家的嚴厲警告。(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