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流行病學是利用研究癌症發生幾率來推測癌症的可能成因以及相關的性質。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775年,英國外科醫師波希瓦·帕特發現陰囊癌症在煙囪清潔工人身上發生率很高,而想要藉研究煙囪清潔工人和一般人之間的差異點找出發生陰囊癌症的成因。但是往往因爲個別醫師的見解不同,對於疾病發生的原因常有不同的看法,不過當醫師們開始合作並分享診療經驗時,確切的病因就很容易經由彼此間交流的資訊而被找到。

在1926年由英國健康部的珍奈·連-克萊邦所發表關於乳癌的研究報告奠定下癌症流行病學研究的基礎,在這份報告中比較了500例乳癌患者和500名有相同背景和生活方式的正常人之間的差異處。這樣開創性的研究方式由理查·道爾和奧斯汀·布萊德福·希爾繼續下去,並在公元1956年時發表了“肺癌與其他死亡原因和抽菸的關係。對於英國醫師死亡率的第二份報告。”,這篇相當重要的研究文獻也被稱爲對英國醫師的研究。1968年,理查·道爾離開倫敦醫學研究中心,到牛津大學創立研究癌症流行病學的實驗室,藉由電腦的幫助,理查·道爾的實驗室是第一個將大量癌症資料建檔並分析的地方。現代流行病學方法則與對疾病的瞭解以及公共衛生政策密切相關。近50年來,美國政府已花費許多力氣在蒐集資料上,包括全美的醫療執業、醫院、省、州、甚至其他國家,藉此希望能找出環境、文化和種族間不同的因素與癌症發病率相互間的關聯與影響。

目前癌症流行病學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對癌症發生觀念的轉變。譬如病患在50歲時經乳房X光攝影發現一個生長速度非常緩慢的乳癌腫瘤,可能在病患七十歲時只是發展成較爲明顯的良性腫瘤。所以癌症病程的變化速度,仍舊要取決於病患本身。而診察技術的進步,的確對流行病學的資料分析與解讀有很大的影響。

在一些西方國家,例如美國,目前所有死亡人數的25%是因癌症死亡。而每年約有0.5%人口診斷出癌症。癌症已經超過心血管疾病成爲死亡的主要原因。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癌症發病率卻反而較低(根據目前可得知的數據),可能因爲傳染病、缺乏醫療資源等造成的高死亡率所導致。隨着瘧疾和肺結核的控制,第三世界國家的癌症發生率則可望上升。這個現象在流行病學中稱作疾病轉型。

表1:以下數據是根據美國成人的資料統計所得,在其他地區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表1

癌症流行病學的研究反映在各個國家中致癌的危險因子並不相同。在西方國家,肝上皮細胞惡性腫瘤是很罕見的,而在中國與其周邊國家則是主要常見的癌症之一。可能是因爲乙型肝炎的流行或黃麴毒素的常見所引起。同樣的因爲吸菸在第三世界國家日趨普遍,使得肺癌的發生率在這些國家中也有逐漸升高的趨勢。

癌症也會發生在幼兒和青少年,但較爲罕見。有些研究認爲小兒癌症,特別是白血病,一直在增加中。

兒童癌症發生的高峯期是出生後一年間,白血病(通常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主要發生在兒童上的惡性腫瘤,接着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癌症和神經母細胞瘤。其餘還包括威耳姆氏腫瘤、淋巴瘤、兒童橫紋肌肉瘤,源自肌肉)、視網膜母細胞瘤、骨肉瘤與尤因氏肉瘤。

女性和男性嬰兒的癌症發生率基本上一致。但在多數癌症中,白人嬰兒比黑人嬰兒有較高的癌症發生率。得到神經母細胞瘤、威耳姆氏腫瘤或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嬰兒通常可以存活,白血病則較少(80%),而發生其他類型癌症的嬰兒存活率則更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