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有用吗?“

“科研只是背景提升吗?”

“投资一个看不见直接效益的背景提升值吗?”

这些问题是不是很老套?但这却是普遍而现实的灵魂拷问。不少内心憧憬科研的青少年,可能担心的问题都会有“据说做科研的成本不菲,却不知道能带来多少实际效用“,也可能怀疑过科研除了提升学术背景,还能带来哪些价值。

图片来源:iStock

1除了背景提升,科研还为我的学术生涯带来哪些加分?

培养学术兴趣

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对孩子们来说,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兴趣的培养,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

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下,对青少年兴趣的培养往往是薄弱的一环。

图片来源:搜狐

科研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帮助青少年发现和培养兴趣。已经进入大学甚至研究生的学生,常常有过这样的体验,学习内容和模式与高中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学教育重在一般性科学文化知识的灌输以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而高等教育则逐渐引导学生关注某个特定的学术领域,直到找准自己热爱的方向,成为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

由此可见,对学术兴趣的挖掘和培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或许对很多人而言,学术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断实践、探索和自我尝试中建立的。因此,科研过程本质上,是帮助学生找到学术热爱,进而定位未来研究方向。

锻炼多方能力

标化考试往往更具规律可循,死记硬背和掌握应试技巧可能助力考试高分。然而科研却是一个探索自我和磨练自我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将远不止于知识本身。换言之,科研重在过程,重在对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进入名校所需要的“背景提升”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具体来说,青少年可以锻炼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创新能力

“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

创新是科技和时代发展的驱动力,任何一项有价值的发明或研究都离不开创新的支持。在科研项目的具体实践中,青少年不是机械地吸收知识,更不是照搬复制前人研究,而是在导师指导下大胆尝试,在批判性阅读中得到启发,反复思索并设计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图片来源:User Research Institute

表达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良好的表达能力是研究成果转化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大学还是研究生阶段,学生都需要具备能向内行及外行讲述研究成果的能力,没有表达能力必定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藤校科研能够全面锻炼青少年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课上教授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高度参与其中,进而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

课下作业、研究报告、论文的撰写将进一步帮助青少年优化思维逻辑并提高写作能力。

图片来源:Learning Hub

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即便不成为科学家,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仍然是学习和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藤校科研并不仅是一系列课程,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帮助青少年独立完成一个研究项目。搜集信息、阅读文献、分析数据都将贯穿于项目始终。而在大数据时代,谁掌握数据就意味着谁的信息广,竞争力可能就更强。这已成为考量研究者的基本标准之一。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的养成,也将有助于青少年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图片来源:Medium

2藤校科研能带来哪些学术以外的机遇?

提升自我格局

听到“格局大“这样的评价,人们会知道这是对一个人的称赞。但格局究竟是什么呢?中国企业家褚时健在74岁高龄时选择二次创业并承包两千多亩山地,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仅用了6年便达到销售额破亿的目标,当被人问到成功的秘籍时,他说”干大事就是需要一种大气魄!没有大气魄,万事难成!“这里的气魄,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格局。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都说“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思维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格局可以说是思想的广度、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心态。一个人终日埋头苦读书的人是无论如何都提升不了自己的格局。因为关键的一点,是与更高层次的人交流对话。与顶级教授对话本身,也是提升自我思维格局和认知的宝贵经历。

链接优质资源

根据美国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中子女考入常春藤名校的机会是穷人子女的77倍。而2012年《纽约时报》也曾做过类似报道,在最富有的四分之一美国家庭子女中,24岁时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82%,而在最贫穷的四分之一家庭中,这一比例仅为不到10%。金钱的背后反映的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差距。

图片来源:Population Council

高端教育资源一定是昂贵的,拥有资源优势,就可能比同龄人多一些思考问题的视角,多一些机遇和可能。纯背景提升项目重在能力和知识本身,藤校科研则打破这一限制,将教授的高端资源和人脉与学生有效共享,让青少年收获知识以外的宝贵财富。这是单纯的背景提升无法赋予的。无论未来选择在学术界深造,还是进入企业工作,藤校科研经历不仅是受过世界顶级专家指导的象征,更代表青少年自身具备研究能力与思维逻辑,因而更容易得到相应圈子人们的尊重。

3复杂世界格局赋予藤校科研新的意义与价值

藤校科研从本质上说,也是对外学习更先进的知识与思想,目前来看,美英等发达国家的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自洋务运动时期起,就从未停止对外学习。从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到民主制度乃至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无数优秀的华人肩负起学习图强的历史使命,在追求个人价值升华的同时,更实现了中国人在世界舞台的开拓。

图片来源:wemedia

被尊为“中国铁路之父”和“中国近代工程之父”的詹天佑,成功主持中国独立建设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他之所以能突破技术桎梏,离不开从幼年时期便留学美国接受先进的教育,在耶鲁的学习则帮他掌握了土木工程领域的实用技术,并最终运用到自己国家的建设。

图片来源:百度

钱学森能够成为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离不开世界航空大师冯·卡门的指导。冯·卡门对天赋禀异的钱学森非常看重,带量其研究高速空气动力学课题并取得丰硕成果,为钱学森此后的贡献做出了巨大铺垫。

哈佛大学第29任校长劳伦斯·巴科在就职演讲中曾说:

“世界各地的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都在美国的大学学习。这些学生中的许多人将带着他们的眼界和见识回到自己的祖国,建立起发展迅速的公司和高等教育机构;并在世界各地与贫困,疾病和气候变化作斗争。”

图片来源:HSLU-Blogs

后疫情时代,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参加藤校科研也绝不仅仅是个人背景的提升,更是在向世界学习,接触更先进的思想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反思自己在当下时代的使命,从长远角度考虑思考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4小结

背景提升是藤校科研水到渠成的结果,科研过程所培养的思考能力和国际视野,以及奠定的研究素养和人生格局,则是更为宝贵的财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