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段時間,我們在網上聽課時,偶爾聽到了一個名爲“內卷”的名詞,然後就像中了某種魔咒一樣,在不同的場合、文章總能碰到這個詞,好像“內卷”已經變成了一個網絡梗一樣。事實上經歷各種各樣的猜度,“內卷”的最原始含義依然沒有變化,那就是某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的競爭,導致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比如沒有意義的精益求精、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低水平的模仿和複製等等。其中在某一個領域過度競爭,內耗、傾軋成爲“內卷”最主要的呈現形式。

如果將自主品牌們擬人化,而國內汽車市場泛指一個相對固定的領域的話,那麼在過去多年發生的很多市場行爲和變化,就可以稱之爲自主品牌的“內卷”。在一個本質上非常有限的領域,也就是包含了大量自主品牌、合資品牌、新生品牌的國內汽車市場,自主品牌一直呈現不斷內耗、傾軋的狀態,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持續不斷的價格戰,以及在產品、技術、配置方面低水平的模仿。所以從本質上來講,正如“內卷”所呈現的預期一樣,可能會是一種更長期的憂患。

如果單從“內卷”的本質含義出發,目前的自主品牌在“內卷”的道路上已經走到了頭。在過去這些年,國內的自主品牌們在幾乎相同的技術支撐下,運用不同的外觀設計、產品裝配、售後服務進行“場內”競爭,也就是國內市場的競爭,以及和自主品牌的競爭。因爲自主品牌沒有海外市場,也沒有領先行業的核心技術,所以無法到更高層級的市場維度進行更有挑戰性的市場競爭,因此自主品牌的多年發展,更像是一場內耗,而這種內耗,一定是會有結果呈現的。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自主品牌“內卷”的結果已經呈現在我們眼前,在經歷了多年的“內卷”之後,自主品牌的內耗開始有了結果,我們的總結的結果便是:寥寥勝者扶搖直上,泱泱敗者銷聲匿跡!從市場銷量來看,少數幾個品牌的銷量已經可以和合資品牌平起平坐,比如10月份,吉利銷量爲14萬輛;長安系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爲11.2萬輛;長城汽車銷量高達13.6萬輛,三大一線品牌在銷量層面的表現,已經跳脫出自主品牌陣營的整體境況,向上和合資品牌在銷量方面等量齊觀。

而在最新的全球車企市值榜單中,比亞迪一度以853.5億美元的市值位列全球車企第四位,蔚來汽車以571.3億美元位列第六位,將通用、大衆、寶馬等百年車企甩在身後,當然我們也知道,在資本市場的市值在很多市場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但是一些自主品牌已經在資本領域開始呈現出非常強勢的進擊勢頭,尤其是比亞迪、蔚來這種以未來汽車、新能源汽車爲主要產品形式的主機廠。

不過相比於寥寥少數“勝利者”,也就是一線三大品牌和比亞迪、蔚來這樣“市值大亨”,大量的自主品牌卻成爲“內卷”的犧牲品。在過去幾年裏,很多自主品牌因爲產品同質化、沒有核心技術突破、經營模式的高度一致,最終在國內市場的競爭中被“內耗”掉!其實大家都知道,經歷了2019年全年的市場低迷和2020年突發因素的影響,很多自主品牌已經難以爲繼了,可能除了一線三大品牌、少量的二線品牌之外,其他自主品牌已經喪失了市場競爭力;而在新興的造車新勢力中,除了已經上市的蔚來、理想、小鵬之外,衆多的造車新勢力車企也早已倒在了黎明前夕,再也沒有機會看到電動車廠商在資本市場扮演“吸金獸”角色的盛況了。在這場自主品牌“內卷”的過程中,大量自主品牌已經掉隊了,可能再也沒有機會重回競爭行列,哪怕是內耗式的競爭。

自主品牌的“內卷”已經快要接近尾聲,兩極分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極少的自主品牌有機會出頭,不管是在市場層面,還是在資本市場的市值層面。而大量的自主品牌卻只能面臨被淘汰、被內耗的結局,而這種結局基本上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可以看到了,這是低質量競爭,尤其是沒有核心技術基礎上的價格戰,導致的最終結果一定是這樣,而由於自主品牌沒有海外市場,大量的產能沒有辦法釋放,所以如此種種,釀成了如今很多自主品牌的悲慘結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