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等權威媒體今天報道,近日,我國空軍某部的殲擊機部隊,完成了連續飛行10小時的挑戰,創下了我軍殲擊機單次飛行時長的新紀錄。此前,我國空軍殲擊機最長單次飛行時長爲8小時30分鐘。與此同時,秦安戰略智庫最近看到,解放軍報報道,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實現1彈13星,以及東部戰區海軍某導彈快艇大隊艦艇組成編隊赴東海某海域,展開爲期3天的實戰化訓練。這三件事情結合在一起,體現瞭解放軍太空、空中與海上實戰能力的提升,對遏制強敵、決戰南海具有重大意義。

一、殲擊機連續飛行10小時,是戰鬥機巡航南海島礁的基本要求

清晨,飛行員們的挑戰開始了。除了執行此次飛行任務的王英、盧賡中隊其他成員還會爲他們輪番護航。解放軍報報道,這支部隊的主要作戰任務在南海,前往南海島礁警巡一次需要10小時。因此,這項挑戰對南海海域全覆蓋警訓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戰機第一次會合進行空中加油

清晨,飛行員們的挑戰開始了。除了執行此次飛行任務的王英、盧賡中隊其他成員還會爲他們輪番護航。行了8小時30分後,接下來的每一分鐘,飛行員們都在刷新着中國空軍殲擊機飛行時長的紀錄。在戰友們的輪番護航下最終,王英和盧賡駕駛戰機完成了連續飛行10小時的挑戰,成功打破紀錄,安全返航。

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一大隊大隊長盧賡 展示了長航時的專用食品袋

飛行了8小時30分後,接下來的每一分鐘,飛行員們都在刷新着中國空軍殲擊機飛行時長的紀錄。在戰友們的輪番護航下最終,王英和盧賡駕駛戰機完成了連續飛行10小時的挑戰,成功打破紀錄,安全返航。

二、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實現1彈13星,具備對南海隨時導彈打擊和衛星部署能力

解放軍報11月6日報道,當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1次飛行。

NewSat9-18衛星是阿根廷Satellogic公司研製的10顆遙感小衛星,10顆衛星技術狀態一致,均搭載多光譜載荷、高光譜載荷,單星重約41千克。再加上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以及八一03星(全稱“中國青少年科普衛星八一03星‘太原號’”),1彈13星發射成功。

三、東部戰區海軍某導彈快艇大隊艦艇組成編隊赴東海某海域,展開爲期3天的實戰化訓練

根據解放軍報報道,此次演訓活動,導彈攻擊操演、輕武器射擊、拖帶訓練等10餘個訓練科目輪番上演,針對整體評估中的短板弱項緊貼作戰環境,堅持從難從嚴標準,嚴格按綱組訓開展多科目、全要素實兵實戰演練,強化了編隊實戰化訓練水平。

四、殲擊機連續飛行10小時、導彈快艇出擊、一彈十三星標誌着解放軍海上作戰,尤其是南海作戰的太空、空中、海上“三位一體”的打擊能力,堅定了我們抵禦強敵、實現祖國統一的信心。

其一,南海成爲美軍和澳大利亞、日本、印度聯合演習的主要領域,美軍甚至放言用“死神”無人機轟炸我南海島礁。解放軍報報道以上“三位一體”能力充分說明,我空軍、火箭軍、海軍,對南海島礁強大的防衛能力,尤其是打破紀錄的殲擊機連續飛行10小時飛行,是解放軍南海海域全覆蓋警訓的基本要求,是解放軍戰鬥力提升的一個標誌性事件。這也充分說明,不僅僅南海諸島是不沉的航母,祖國大陸更是堅實的後盾。

其二,“1彈13星”第351次成功發射,標誌着發射導彈、部署衛星,甚至無人機等自動化武器的超強穩定性,可對入侵南海的強敵航母戰鬥羣實施毀滅性打擊。之前,面對美國雙航母在南海海域的演習,解放軍從浙江和青海方向,向南海同一目標發射“東風快遞”,這對迫近威懾的美海上大型目標都是震撼性威懾。而一彈多星的從天而降,具有更大的戰略意義,以及更加豐富的威懾含義。

其三,以戰止戰是解放軍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中國人民從不主動挑起戰爭,但自衛反擊的力量,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的決心絕對不會動搖。最近密集舉行的解放軍針對性演習,表達瞭解放軍堅強的鬥爭精神和強大的鬥爭本領,也體現出隨時可戰的立體化遠距離打擊能力,是我們老百姓具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強有力保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