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命和宇宙的探索,曾是一切哲人畢生追求的命題方向。

樂觀而詩意的中國遠古幻想,是天人合一之境。

悲觀的尼采則說,白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

如今,科學的光芒,正在照亮未知的深淵。

比如,人類能否像忒修斯之船一樣,用動物培養人類的器官,不斷更替壞掉的器官,直到最終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壽命極限突破,走向長生不老?

日本東京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雙料遺傳學教授中內啓光,在2010年提出了新的思路:囊胚互補技術,即通過嵌合培養實現在動物體內存活其他物種的細胞。

可以說,在人與動物胚胎雜交這條路上,中內啓光是開拓者也是推進者。

科學,就是要走進尚未有人問津的隱祕洞穴,並找到新的出口。

11月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如約而至。金星真的有生命?意念操縱成爲可能?人造“電子皮膚”會是未來嗎……這一系列大家關注的疑惑,都得到解答。

7位來自4大洲、6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跨越時差、跨越距離,在這個全球疫情的至暗時刻,仍然致力於用科學的視野,揭開從生命到宇宙的新的可能。

01

近在咫尺

生命洞穴版科幻照進現實

洞穴門口,金星來客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無邊際地幻想外星生命的蹤跡。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山》,爲我們描述了一種生活在地心、以電磁能爲基礎的硅基生物;美國天文學家霍伊爾的《黑雲》,則構想出一種充斥了整個星雲的智慧生物……

但這都改變不了,作爲至今宇宙中唯一被發現擁有生命的藍色星球,獨享孤獨的事實。

不過,這一狀態,或將被打破。

2020年9月,天文學家珍妮·格里夫斯(Jane Greaves)領導的團隊宣佈,發現了金星大氣中一種可能是厭氧微生物所產生的氣體—磷化氫。

如果這個發現最終得到確認,並且真的是來自生活在金星大氣層的“雲端”生物,無疑將大大拓展,我們對於“宇宙中的生命存在於何處”這一問題的想象空間。

到時候,“你來自金星吧”,可能就從段子變成一語成讖。

洞穴超鏈接,電子皮膚

在“漫威”世界中,金剛狼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其在被“X 武器”組織實驗之後,全身的骨架變成了超強的艾德曼合金,且具有超強的自癒合能力。

或許,這種想讓身體永葆青春且神奇自生的渴望,在不遠的將來會變成現實。

這一切,都得益於斯坦福的華人女科學家、美國工程院院士—鮑哲南教授,在人造電子皮膚開發方面的突出貢獻。

斯坦福的華人女科學家、美國工程院院士

鮑哲南教授

簡單來說,“電子皮膚”就是像人類皮膚一樣具有很好的柔韌性甚至可拉伸性,且具有感知外界溫度、壓力和溼度等功能的電子傳感器件的統稱。

它不僅可以增強人造機器人的感知功能,讓其與環境更流暢互動,也能夠用於更加輕薄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和更加靈敏、多功能的假肢等。

在鮑哲南教授眼中,未來世界是這樣的:脈搏上的電子皮膚能隨時監測心率、血糖,實現實時診斷;喉嚨上的電子皮膚通過感受咽喉肌肉運動產生的壓力變化,讓聾啞人“發聲”;你的整個身體或將成爲一個網絡中心,體內的傳感器跟外界產生連接,實現實時監測……

整個身體,就像一個自動化客廳一樣,通過更具明確性的強功能指令產生超鏈接。到時,Siri不僅在你的智能手機上,也可以在你身體上的任何一處喚醒。

洞穴魔法,意念操控

人類的大腦,一度被視爲上帝禁區。

人們試圖相信,這裏隱藏着的祕密一旦被完全揭露,其潛能將得到充分釋放。

事實上,神經科學家認爲只要破解了神經元之間電信號的傳遞過程,就可以重組人的意識,進一步將其轉換爲機械操作。

不過,大腦的電信號,無論是複雜程度,還是信號總量,都是一個天量。

由此,無論中西,都相繼開啓了一系列旨在進行大腦信號破解的,以百年爲單位的項目工程。

在2014年6月12日聖保羅舉行的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一個下身癱瘓的巴西少年,依靠大腦控制機械骨骼的運動,順利開球,讓全球都目睹了這史詩級的一刻。

而創造這一奇蹟的,正是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法國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Miguel Nicolelis(米格爾·尼科萊利斯)。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

法國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

Miguel Nicolelis

他說:“爲了這一天,我等了38年。因爲親眼見證了這一切,我的每一秒付出都是值得的。”

02

疫情之下

探索宇宙的腳步未曾停歇

生命隱祕真相的背後,也有着宇宙面目的不斷驅魅。

因對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決定性貢獻,早在1979年就榮膺諾貝爾獎,並啓發霍金完成鉅著《時間簡史》的理論物理學巨擘、基本粒子標準模型主要奠基人Steven Weinberg(斯蒂芬·溫伯格),同樣是目前最受認可的早期宇宙理論——暴脹理論的重要貢獻者。

他不僅致力於向世人描繪出完全可信的宇宙起源圖,更是窮極一生,穿越微觀粒子和宏觀宇宙,試圖尋找其終極命題的答案。

而在女科學家Victoria Kaspi(維多利亞·卡斯皮)的帶領下,一架名爲加拿大氫強度測繪實驗(CHIME)的望遠鏡,憑藉同時觀測大面積天區的能力,開啓了批量發現快速射電暴的新時代,從而給人類帶來更多新的宇宙線索。

中國量子領域帶頭人,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量子糾纏實驗領域多項世界紀錄保持者潘建偉,則被他的學生敬畏地稱爲“潘神”。

這個名字第一次被大衆熟知,大概要追溯到2016年8月16日,世界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在酒泉發射升空。中國量子科技彷彿在一夜之間,成爲了世界的領航者。

除了臺上的他們,還有更多的曾經登臺的他們。

在過去的 8 年裏,宇宙學家霍金、引力波發現者Barry Barish、諾貝爾獎獲得者Kip Thorne、CAR-T免疫療法之父Carl June、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等72位科學家及科技界人士,相繼登上騰訊科學WE大會舞臺,話題涉及宇宙學、理論物理、生命科學、太空探索、互聯網科技等前沿科學。

科學事業,如同到處掘金的探險隊。但僅僅是各自埋頭,專注於自身領域的有限視野,反而會阻擋科學真相可能性和延展性的充分擴張。

由此,通過定期、持續的跨領域交流及面向公衆的普及,就變得極爲重要。

而試圖將這股力量凝練在一起的,正是騰訊科學WE大會。

去年,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倡議發起“騰訊科學周”,並提出“讓科研工作成爲一種新時尚”。

爲了讓更多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接受科學的薰陶和啓蒙,今年騰訊科學WE大會,還首次與蘭州市五十一中學、衡水中學、貴州師範大學合作,舉行線下觀看活動,並讓學生們有機會連線對話科學家。

而在今年疫情襲來的複雜情勢下,人們難以跨國面對面交流。但線上WE大會的舉辦,使得全球頂尖科學家突破阻隔,無拘束地與公衆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創新性進展。

正如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所言:“我想,支持更多全球青年科學家一起探索前沿科技,就是科技向善最好的實踐。”

騰訊科學WE大會,正在成爲騰訊科技向善最純粹的名片。

宇宙,孰爲大、孰爲小;生命,孰爲長、孰爲短。

答案,不在哲學家的文本中,而在每個人的所見所知中。

1990 年,史上第一個無人外太空探測器旅行者1號在返航時,曾花費六個月時間,爲太陽系拍下一張全家福。此時的地球,不過是其中一個0.12像素的“暗淡藍點”。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發佈的

用現代圖像軟件和技術重新處理後的《暗淡藍點》

當我們,把自己投射在這個宏大的宇宙觀下,會發現整個世界都變得有些虛無縹緲。

而當我們,以共同體的視野來觀察時,則會立刻感知到這顆藍色星球正熠熠閃光。

只因爲我們所見所知的一切的一切,都在這顆星球上整體地存在。

騰訊科學WE大會,正在讓全球的科學家和學者凝結起來,成爲關注爲星球命運開拓航路的共同體,探討關乎人類未來的命題和真相。

本文作者:遊人

版式設計:甸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