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行至後半,《親愛的麻洋街》裏的一衆小夥伴們終於趟過了人生的第一個大關——高考,主角們也即將背上行囊踏上新的旅程。

開播以來,熱度一路高走的《親愛的麻洋街》,以平淡熨帖的生活質感和濃濃的懷舊氛圍獲得了關注。討論中爭議也很多,主要因爲該劇以廣州爲背景,所展示出的地域風格卻多有夾生。

《親愛的麻洋街》目前豆瓣7分,在“爛片重災區”的青春劇中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闇火繚繞的老街衆生相

《親愛的麻洋街》劇情圍繞着馬、易、歐、曾、梁、孫六個家庭,徐徐展開這條老街的畫卷。

六個家庭,二十多個人物,理清楚人物關係就要費一番功夫。劇中花費了大量篇幅勾勒幾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清晨的兵荒馬亂,到洗衣做飯一日三餐,家人之間的既有溝通交流,也總有拌嘴吵鬧。

生活在鋼筋水泥高層樓房中的孩子可能很難想象,麻洋街的居民們家裏有了什麼矛盾,衆人都會聚集過來勸和調停;每天在早餐攤前排隊買腸粉豆漿,都要拉好一陣子的家常;誰家做了好菜要請鄰居們來家裏嚐嚐,若是誰家遭了難,也要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盡力幫襯……

深植於南方小鎮的街巷文化,讓幾個家庭之間緊密相連。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放在這裏再合適不過。

劇情圍繞着生活的瑣事、兒女的成長不疾不徐地展開。看過之後,或許你不一定記得他們又做了什麼菜、拌了什麼嘴,但是一定會記得老街上溫暖而鮮活的煙火氣息,以及熱情善良的街坊四鄰。

豐富的細節讓人物也立體起來。

學霸兼麻洋街“大姐大”的馬曉曉(譚松韻 飾)獨立自信、成熟早慧;命途多舛的歐小劍(許魏洲 飾)也是麻洋街最可靠的大哥哥;初入麻洋街的易東東(牛駿峯 飾),陽光善良如同小太陽;孫隼(胡浩博 飾)是體育健將,執着、憨厚又莽撞的樣子總讓人忍俊不禁……

雖然囿於篇幅,劇集展現出的大多是既定的人物性格,對人物的內心難有深入挖掘,但好在年輕的演員們清新靈動,青澀的青春氣息在劇中表現得恰到好處。

有老戲骨加持,劇中更出彩的角色是麻洋街的媽媽們。陳瑾演起控制慾極強的母親角色來駕輕就熟,她飾演的牛自萊一句“媽媽這是爲了你好”不知喚起了多少人童年被支配的恐懼;史可飾演的郝樸實淳厚直率,刀子嘴豆腐心,對孩子的愛都藏在內心;孔琳飾演的林家好則是十項全能,把一個家打理得妥妥帖帖,兒子遇事不決就喊“媽”,也讓人會心一笑。

劇如其名,整個麻洋街纔是故事的主角。《親愛的麻洋街》展現了不錯的街坊羣像。不過,瑣碎日常的鋪陳沒有強情節的吸引力,對部分期待更新鮮觀感的觀衆來說,“小火慢燉”還是寡淡了些。

戲劇性不夠,“陳永仁”來湊

“麻洋街扛把子”歐小劍應該是劇中唯一的不安定因素。他的人生僅僅用“慘”來形容遠遠不夠。失去雙親,和年邁的奶奶相依爲命,本來成績優異的天之驕子跌入泥沼,從“別人家的孩子”變成“小混混”。

但外人看來的“混社會”,實則是極其危險的臥底任務。因此,劇中常會在熱鬧治癒的鄰里故事中,插入一段段驚險的臥底劇情,雖然並非不合理,但總覺得有些隔閡。

歐小劍打入犯罪集團內部的過程缺少鋪墊,身在其中的危險性也乏善可陳。臥底情節的作用就是讓歐小劍負傷、入獄,讓青梅竹馬的馬曉曉對他擔心不已,最終讓他們兩情相悅的感情變得撲朔迷離。

感情線本就是青春劇的一大看點,《親愛的麻洋街》也沒有脫離三角戀的感情關係。聰慧美麗的馬曉曉面前,一個是“竹馬”歐小劍,一個是“天降”易東東。

劇中做得好的部分,是在感情戲上保持了馬曉曉獨立成熟的性格設定,目前爲止她都堅定地喜歡着歐小劍,對易東東的愛慕保持距離。這樣規避了狗血的發展走向,但簡單直白的情感關係也缺乏一些戲劇張力。

因此歐小劍作爲臥底的不得已就成爲了阻撓“小馬過河”CP在一起的外因。熟悉的“三年之後又三年”的臥底橋段,掐滅了歐小劍和馬曉曉一起去北京開始新生活的希望。二人之間因此爆發了激烈衝突,確實令人揪心。

“臥底戲”算是很好地完成了阻撓情感發展的使命,也讓許多觀衆爲歐小劍的命途多舛一哭。

但生硬地加入不經推敲的情節,讓劇集本身的風格變得搖擺不定,給觀衆難以忽視的割裂感,難以代入和共情。這樣處理似乎還是得不償失。

懷舊有餘,卻是“僞廣州”

今年的青春劇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色,前有生於東北的《我纔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後有山城重慶的《風犬少年的天空》。強烈的地域風味讓劇集更具特色,生於當地的觀衆在劇中找到更多的共情,而其他地區的觀衆則領略到不同地域的風情。這也不失爲青春劇破題的一個方向。

《親愛的麻洋街》是以廣州爲背景的年代青春劇,主打懷舊和南方地域文化特色。

平心而論,劇中的懷舊風格做得很細緻,大到街巷招牌,街上掛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橫幅,喝水用的搪瓷杯,玻璃下壓着的明星照片,以及錄像廳、老舊的電視……處處都是熟悉的懷舊氛圍。

但是,《親愛的麻洋街》中,飽受詬病的就是對八十年代廣州特色的呈現。

例如,在劇中的“廣州”,普通話是標配,爲了凸顯地域特色加了些當地俚語,聽起來頗爲“塑料”。而有些人更是出現了明顯的北方口音,讓人覺得不在廣州在深圳。

再者,雖然劇中人物的對話經常發生在餐桌上,但是飲食也沒有顯示出明顯的特色。以美食著稱的廣州沒有觀衆更期待的早茶、白切雞、老湯、糖水等等,只有一個早餐買腸粉的橋段勉強算得上是特色,實在有些單薄。

另外,劇中還把徽菜臭鱖魚安在了設定爲湘妹子的郝樸實身上,即使劇情需要,這樣明顯的錯漏也很難讓觀衆對劇情產生認同。

地域風格的缺失難免讓劇集多了懸浮感,雖然不是致命的錯誤,但還是讓劇情的可信度打了折扣。

總體來看,《親愛的麻洋街》有新穎的題材、獨特的人設、精彩的羣像、用心的至景,是懷舊青春劇一次不錯的嘗試,但同時缺點也很明顯。如今交出的這份答卷,還是有些可惜了。

【文/喬木】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