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最向往的生活。当然,他在40岁之后就辞官了,开始了田园归隐生活,直到他去世。期间,他写了很多田园诗,例如《归园田居》五首等优秀诗词。众所周知,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更是江西第一位文学巨匠,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世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包括一些大诗人在内的后世对陶渊明的评价非常高。毫无疑问,陶渊明是一个有才的人。那么,他的儿子们继承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才华了吗?

据了解,陶渊明共有五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叫陶俨、陶俟、陶份、陶佚、陶佟。想要了解几人前,先来看一首诗,因为这首诗将他们五人描绘得很清楚。此诗的作者是陶渊明,题目叫《责子》,是他在44岁时写的。全诗是:“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开篇,陶渊明先感叹自己已经老了,两鬓都有了白发。紧接着,他就进入了主题——描写五个儿子的情况。

大儿子陶俨已经16岁了,但十分懒惰,更别说自力更生了。二儿子快15岁了,也不喜欢写文章和吟诗作赋。三儿子和四儿子已经13岁了,竟然连数都不会数,六和七都数不过来。而快9岁小儿呢,只知道吃,别的都不知道了。如果上天真的给了自己这些不孝子,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他还是喝酒吧。

从《责子》这一首诗中,陶渊明不仅阐明了五个儿子的情况,也表达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责备他们不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甚远,希望通过责备他们来勉励他们上进,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毕竟在以往的观念中,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陶渊明自己很优秀,为什么他的儿子不是愚笨就是好吃懒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或许,这一切跟陶渊明的性格有关。他是一个追求自由,不喜欢被束缚的人。为了生计,他曾几次当官,但因为自己不能适应官场的生活而辞官归隐,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有些任性,也有些不负责任。辞官后一家人的生活更加困难了,儿子们不成器,也指望不上。如果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教育环境,是不是结果会不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谁也不知道。

另外,有追求自由的父亲,必定会给予孩子们自由。陶渊明生性洒脱,对孩子的约束也比普通的父母少。但孩子在未养成自律的习惯之前,需要父母的约束和引导,帮助他们成才。而陶渊明曾在诗词中表示,他对孩子们的唯一要求就是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既然他没有严格要求孩子,放任他们自由,几个孩子想成才也很困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