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曾經有多個王朝定都於此,但是有趣的是這些王朝除了明朝之外,都偏安東南,無法統一全國,並且存在是在都很短暫。於是,我們就得出一個疑問:爲什麼定都南京的都是短命王朝呢?歷史上的文人學者不斷給出自己的解釋,但是都莫衷一是。而本文就試圖通過經濟、社會和地理來回答這個問題。

談到定都南京的王朝,我們一般以“六朝”來概括,所謂的六朝就是東漢到隋朝之間,偏安東南的東吳、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六個王朝。而定都南京短命的印象,也基本是出現在這個時期。因此,本文主要以六朝作爲例子來進行探究。

中國的學者分析歷史原因的時候,往往將經濟作爲根源。爲什麼六朝時期,南方無法和北方對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者給出的答案就是:當時中國的經濟重心還在北方,北方擁有更加充沛的糧食、兵源等,因而南方無法抗衡。但是具體分析,這個理由顯然不成立,六朝時期,北方經濟經過大規模的戰亂,早已破壞嚴重;而南方相對穩定,人口不斷增加。在整個六朝時期,南北方的經濟是持平的。因此,用經濟無法來解釋這個疑問。

六朝時期的南北人口對比

古典一點的學者認爲,江南山清水秀、經濟繁榮,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人基本都是沉醉在溫柔的帝王鄉中,很快就腐化了。的確,南朝的君主,基本在第三代就已經徹底腐化,更別說各官僚了。許多皇帝只知道享樂,不知道處理政務。不過,北方王朝也是如此,在這一點上,大家可以說勢均力敵啊。因此,政治腐敗難以說明問題。

也有人從南北人的性格上來說明問題。認爲南方人性格較爲柔弱,北方人勇猛好戰,因此無法抵禦北方南下。但是再仔細一想,自古以來南方的吳越之地、荊楚大地都是出猛將的地方,在六朝時期,南方出現的軍事家、名將也不少。而南北交戰中,南方人經常取得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例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因此這個說法偏向於印象流,也不成立。

六朝時期,大量的北方人口遷徙到了南方,於是南方朝廷的內部就出現了兩大勢力。北方士族在初期都希望國家出兵北伐,收復中原,還都洛陽。而南方土著的基業一直都在南方,認爲北伐不僅消耗了南方的財富,還對自己的地位毫無提升意義。因而,南方士族是堅決反對北伐的。如此,晉室在南渡之初,急於拉攏南方士族,也就是錯過了北伐的最佳機會。等到晉室在江南的統治穩定了下來,北方士族也基本在浙東等地開闢了新的莊園,也不想大動干戈了。

南朝都是在南北士族的支持下而建立的王朝,士族反對的事情,皇帝是無法推行的。尤其東晉時期是士族的巔峯,東晉的國家大權大多數時間都被王、庾、桓、謝四大家族掌握,皇帝幾乎淪爲了傀儡。士族雖然掌權,但是他們首先考慮的依然是自己的家族利益,並非是什麼民族大義、社稷興亡。他們甚至對具體的政務漠不關心,自顧遊山玩水、清談玄學。每個世家大族都將家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麼這個國家實際上就是一盤散沙,無法形成凝聚力。

王與馬共天下

到了南朝時期,寒門通過掌握兵權而逆襲,劉、蕭、陳三大寒門先後成爲了皇族。但是,南朝的基礎依然需要士族來支撐:政治上,依然讓士族位列高位,享受特權;經濟上,依然需要士族的莊園來提供賦稅。因此,南朝的皇帝雖然想打擊士族,但是也是有心無力。

士族強盛,將大量的農民淪爲了佃客、奴婢、部曲等,不僅讓國家損失了更多的戶籍人口和兵源,也讓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在東晉末年的孫恩盧循起義、梁朝末的侯景之亂,都是在社會矛盾達到無法調和的情況下爆發的。後人甚至將侯景之亂稱之爲南朝的奴隸解放高潮。

對比北方,在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以及後來的十六國之亂,導致北方的世家大族遭到的打擊遠遠嚴重於南方。這導致北方的士族勢力相對衰落,以至於無法和皇權抗衡。北朝在建立後,就能高效率地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國家可以掌握更多的編戶齊民,得到更多的稅源、兵源。國家機器的力量能夠得以發揮,自然能夠輕鬆擊敗一盤沙沙的南朝。可以說,北方是涅槃重生,內部新生力量蓬勃生長;南方是傳統勢力根深蒂固,整個社會一潭死水,毫無生機。

我們翻開六朝時期的地圖就會發現,南方總體而言處於相對的統一之下,而北方則經常出現大規模的分裂或者戰亂,例如十六國、六鎮之亂、北周北齊對峙等。從地圖來看,南方在長時期是佔據優勢的,尤其是東晉、南梁最爲明顯。但是看歷史地圖往往會欺騙我們。

實際上,六朝表現上統一了東南,實際上內部卻是四分五裂。其根源在於南方的防禦形勢造成的。中國古代有三條重要的軍事防線:一條是長城防線,主要防止大漠的遊牧民族南下;第二條是秦嶺淮河防線,主要是南方王朝來維持自己的偏安;第三條是海防線,主要是明清時期來對付海外敵對勢力和海盜。而南朝依靠的就是秦嶺淮河防線。

秦嶺淮河防線又分爲秦嶺和淮河兩部分,其中益州負責秦嶺防線,揚州負責淮河防線。一旦南方重視益州和揚州的防務,那麼北方就無法從兩邊突破,那麼兩大防線的銜接位置——荊州就會成爲弱點。一旦北方佔據漢江上游,就會順流而下,導致江南防線全線崩潰。爲此,定都南京的王朝必須佔據荊州,並且要在荊州佈置重兵。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爲什麼東吳一定要從劉備手中搶走荊州了。

從東晉開始,南方開始大規模在荊州駐紮重兵,荊州兵大約佔據全國的一半,而荊州軍隊的首領也因此坐大。而荊州將帥常常以荊州兵爲資本,他們據上流,握強兵,潛有窺窬之志”,東晉的荊州就出現了王敦、陶侃、庾亮、桓溫、桓玄等尾大不掉的軍閥,出現了王敦之亂、桓玄之亂等。這些軍閥和朝廷對抗,而朝廷的基地在揚州,人們就將這種矛盾稱之爲“荊揚之爭”。

荊揚之爭的出現,讓東晉實際上分裂爲兩大相互對抗的勢力,使得東晉無法抽身北伐。南朝建立後,大肆分封宗室鎮守地方,但是依然無法解決荊揚之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侯景之亂爆發後,坐鎮荊州的蕭繹坐山觀虎鬥,坐視侯景在江南大搞破壞,等自己的兄長被殺得差不多了纔出兵滅侯景。侯景之亂後,荊州、荊州均被北周控制,南陳也就只能垂死掙扎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