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戰場中,志願軍們拼死守衛,留下來一個個傳奇史詩。

然而細讀這些戰爭經過,要麼是震撼,要麼是欽佩。

1950年12月,第12軍接到參加抗美援朝的任務,第35師隨後在四川江津地區集結,並改番號爲: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5師。

在幾個月的改編跟訓練之後,於1951年3月21日,師長李德生指揮第35師由遼寧寬甸河口跨過了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

4月上旬到達前線,還沒來得及稍微適應一會,就馬不停蹄去戰鬥了。

因爲當時第四次戰役剛剛結束,成功防禦跟反擊敵人,但對方心沒死,不相信又輸了,便繼續發起進攻。

並且還找來了援兵,敵第40、45師從美國過來到達日本,想從中朝聯軍側後方登陸,配合正面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跟朝鮮人民軍決定提前發起戰鬥,取得戰爭的主動權。

12軍接到的任務是殲滅土耳其旅,與第15軍合殲美軍第3師。

按照作戰計劃,第35師先向法化洞、富興洞方向突擊,再向古文裏發動進攻,會同第34師合殲土耳其旅。

志願軍也是人,不是神,初來乍到,而且知道對方武器先進,內心自然有點不自信。

師長見到此種情況,沒有置之不理,反而耐心做思想工作,部隊志願軍們也很快調整了心態。

第五次戰役打響後,第35師進攻迅猛,第103團很快佔領三角洞、陣機洞,另一邊的104團同樣厲害,僅用了2個小時時間攻佔了光大谷。

沒作停留繼續進攻,又一舉攻佔法化洞之敵前沿陣地535.3高地,土耳其旅倉皇出逃。

第一次來朝鮮戰場就小勝利了,大大增強了35師的信心。

不過,23日的戰鬥難度又增加很多。

敵人掌握了制空權,便利用這一優勢,限制志願軍的進攻,一邊掩護自己兵力撤退,並且退守到預設陣地。

在敵人的阻止下,炮火沒有按照預定計劃到達預設陣地,志願軍進攻是相當地困難。

最後只能用步兵攻擊敵人,志願軍不畏艱難,最後在25日時,第35師、第34師突破大田裏以北美軍第3師佔領的“三八”線防禦陣地。

在追擊殲滅敵人時,我軍也面臨同樣困難,炮兵受阻,步兵負荷太重難以翻山越嶺,但35師沒有放棄,在師長指揮下奮力追擊敵人。

直到敵人全線退守漢江和昭陽江以南地區,才停止追擊。

35師入朝以來第一次戰鬥,即便開始之前有點忐忑,但在戰場上還是拼盡了的全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