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陵橋,現位於紹興市越城區皋埠街道東湖村原東湖農場內,浙東大運河北岸官塘纖道上,東西向單孔石樑橋。通陵橋全長16.50米,寬3.60米,橋面高3.10米,跨徑6.60米。

通陵橋,東西橋臺用條石縱橫錯縫疊砌,橋臺上口置伸頭臺冒石,臺冒石上擱置橋樑石作橋面。橋面並列用五拼石樑,長6.96米,總寬2.95米,厚0.38米。橋面只有北側一邊置實體石欄,石欄統高0.84米,厚0.21米。石樑北外側中間扇形石雕上刻“通陵橋”三字橋名,但無紀年題刻。從橋的形式判斷,應是清後期重新建造。

通陵橋東西兩橋臺上分別置東13級和西15級石臺階,西邊石臺階中現有一整塊鐫着“毓麟”二字的石碑作臺階,上款爲“康熙辛酉桂月吉日……光緒辛巳年桂月…顯然是移建時湊進去的。

據當地原東湖農場的退休老人說,此橋原在東湖邊上,原橋是南北方向的,是1971年拆掉後,移建到現在的位置。現在的橋址上原有一小橋,小地名叫董家堰,把河掘寬後移建了通陵橋。

作者在現場觀察,並據三位退休老人的敘說,認定現在的通陵橋只有五條橋樑石和北側的橋欄石是原配的,石質堅硬,古色古韻,是當地的東湖繞門山石材。而南邊的石橋欄在移建時斷裂而消失,東西兩橋臺都混入了其他舊石料而重建的。

據說原橋東有個孝心亭,現臺階中的石碑是孝心亭中石池之物,石池中的水是專供縴夫們路過飲用的,亭內供的則是“孝仙菩薩”,這個“孝仙菩薩”據說與《天仙配》裏的董永有關。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興建了東湖農場,孝心亭被農場改作了牛棚,現在已被拆毀。

另據有關資料記載,南宋遷都臨安後,先後有六位皇帝及幾位皇后病故,都選擇在富盛的攢宮安葬,現在稱爲宋六陵。當年載有皇帝及皇后靈柩的航船,經浙東大運河過來,經紹興出五雲門向南到富盛攢宮,要途經三十里水路。後來在這水路上陸續建有五座石橋,每座橋的橋名中都帶有一個“陵”字,這通陵橋應該是這五座橋中的第一座橋。通陵橋原址是離現址向西約500處,南北跨向,是原御河入口處,是目前保存下來的御河上的橋樑之一,橋高大厚實,簡潔穩固。對於研究御河及宋六陵以及紹興水鄉的石橋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祕書處祕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