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強基計劃落幕已久,對於強基計劃2021屆家長和考生依然報有很大懷疑態度,明年到底該不該報?強基計劃實際培養如何?針對該政策,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年的“過來人”的一些看法及大學的一些看法。

1、2020強基計劃現狀,多校補錄

2020年新生入學後,多校發佈補錄通知,從學校發佈的數據來看,多校補錄近一半的人。還有多校沒有公佈補錄人數。除了清北,其他學校幾乎都沒有招滿。爲此,很多人都說強基“遇冷”。

2、2020屆學生對強基計劃態度

類型一:家長和考生主動放棄“強基計劃”

武漢十一中高三考生李某童的案例,就是部分考生的縮影。

今年5月,李同學和班裏幾位同學都報了“強基計劃”,李同學報了清華大學“”強基計劃”的物理學專業。

高考成績公佈,李同學考了684分!超過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線。

李同學和家人商量後,放棄了清華大學“強基計劃”物理學專業的面試機會,最終填報了北京大學醫學部,並被順利錄取。

類型二:十分熱愛型

考生一:

“既有榮譽感也有使命感。”在北京大學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就讀的郝文琴來自湖北省潛江中學,她說選擇醫學是高一就種下了種子。

當時,潛江老鄉、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學者劉珏來校講授自己的從醫經歷,給了她很深的印象,當時她就下決心讀基礎醫學。今年2月疫情期間,她發現劉珏還是最年輕的全國新冠肺炎防控專家組成員,奔波在湖北抗疫一線,這對她觸動很大。

今年5月,郝文琴報考了北大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最終以678分的高考成績實現了夢想。郝文琴告訴記者,有強基計劃這麼好的平臺,一定會有好的科研前景,爭取能爲國作出貢獻。

北大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班輔導員楊恩策介紹,北大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不惟分數論,看重志向,單獨編班,選擇強基計劃就是選擇當民族復興的基石,發展沒有上限。

考生二:

徐方維來自河南商城縣,他所在的商城高級中學,70人的班級上,10多人報名了強基計劃,他是唯一走到最後的。

他回憶,當時班上很多同學準備報強基計劃,都覺得這個跟過去的自主招生相似。班主任老師則一再提醒,該計劃只適合成績拔尖的學生,錄取時高考成績要佔85%。

這樣,班上最終有10人報名。高考結束,徐方維考了675分,8月4日面試也取得了93分的好成績,超過華中科技大學在河南669分的強基計劃錄取線。對於自己能被錄取,徐方維相當滿意。

類型三:盲目型

因爲沒弄明白強基計劃和過去自主招生的差別,報考蘭州大學強基計劃的丁睿松未能入圍,最終上了西南交通大學。高中就讀於武漢二中的丁睿松平時成績有600分,希望通過自主招生能圓自己上985名校的夢,但剛進入高三便有自主招生取消的消息傳來。丁母向記者說,今年初,教育部公佈了強基計劃,讓一家人又看到了希望,很快讓孩子報了名。

丁母盤算,強基計劃高考成績佔85%,面試成績佔15%,比照蘭州大學過去在湖北省的錄取線,兒子正常發揮應該夠線了。但蘭州大學強基計劃湖北錄取線公佈後,她傻眼了,都到630分以上了,她這才明白強基計劃並非過去的自主招生。

類型四:彎道超車型

今年5月,劉訂均和班上40多名同學一起報了強基計劃,他填報了浙江大學基礎物理學專業的強基計劃,因爲高考分數未過線而未能入圍,以652分被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規劃專業錄取。進校報到第二天,得知華科啓動強基計劃二次選拔,他毫不猶豫報了名。

劉訂均介紹,華科物理學專業強基計劃有5個名額未錄滿,補錄通知下發後校內有50人報名,通過筆試後20人進入面試,從中選取了5名學生,他是其中之一。他高考志願也填報了華科物理學專業,該專業錄取分數653,他以1分之差落選。

3、大學、中學對強基計劃的態度及看法

華中科技大學:“明年應該不會再出現補錄的情況。”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呂京濤教授對出現補錄有些詫異,同時也認爲,今年是強基計劃推出首年,還在探索,明年就會好起來。事實上,該校物理學強基計劃補錄5人,是該校最少的,其他專業補錄相對更多。

武鋼三中校辦主任劉江華:“今年武大、華科強基計劃的入圍線遠高於學校錄取線。”武大、華科在湖北的強基計劃入圍線比普通線高出10多分,“高這麼多分,一些考生轉而選擇其他專業。”

劉江華分析,有些考生和家長看重升學和就業,對強基計劃認識不到位,報考只將其作爲備胎。“明年強基計劃應該增加一些限制性條件,避免今年出現的這種擺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發展規劃處處長徐紹紅:也關注到“強基計劃”招生先熱後冷的變局。他認爲主要原因並非是招生規則,而是源於家長和考生對基礎學科認知的偏差,簡單地把基礎學科專業歸爲“冷門專業”。基於這種認知,基礎學科招生“遇冷”成爲普遍現象,即便對名校也是如此。

“要遵循基礎科學的發展規律,優化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讓他們不擔心沒有用武之地。”徐紹紅表示,解決這個問題是個系統工程。他建議國家實施更多具有基礎性、前瞻性和顯示度的重大科學計劃、重大科學工程,以此拉動對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的需求。

更爲重要的是,要優化學術評價機制,切實破除“五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有別於應用學科的職稱晉升和待遇保障制度,鼓勵基礎科學領域人才“板凳甘坐十年冷”,真正讓考生和家長體會到學習基礎科學有前途,從事基礎科學創新光榮。

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張志勇教授:強基計劃改革立足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需求,突出基礎學科支撐引領作用,培養未來領軍人才。相比以往的“擇分”,強基計劃的“擇志”色彩更加鮮明。

深入推進強基計劃,有必要加強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規劃指導。在中小學教育中,要加強高校與中學教育的銜接溝通,通過開設高中學生髮展指導課程、開展諮詢活動等方式,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規劃指導,引導學生結合國家發展和自身成長,樹立遠大理想。

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理事、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別敦榮教授:認爲就業好、待遇高的專業有吸引力,對家長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基礎學科成才需要的時間更長,就業面的選擇又窄一點,這是強基計劃人才培養的特點,招生改革要更有針對性。

別敦榮表示,強基計劃明年會如何,有待觀察,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強基計劃要達到目的,必須探索一條中國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的路徑。

4、未來強基計劃會如何?

針對2020年強基計劃“遇冷”情況,多人對未來走向進行預測,目前預測主要分三種:

1、近幾年可能保持穩定。2020年只實施了一年,近幾年再進行大調整的可能性非常低,保持穩定的概率會比較高,此外,目前的高要求、高標準自動將功利性強的學生排除在外,剩下的學生大多符合強基計劃“擇志”要求。

2、政策應該會進行調整。只是調大調小的問題,未來可能會開放更多的專業、投入更多的招生計劃、招生可能會根據學生的情況設置不同的門檻。此外,國家可能會根據強基計劃設置配套的出口等,改善目前基礎學科培養出口、就業整體環境,如待遇、科研扶持等等。

3、觀望中。強基計劃實施後,其結果讓很多人沒有預料其結果,很多大學也沒有做最新的概述。未來到底走向如何,都在觀望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