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在國務院例行政策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梁濤出席,並介紹了金融機構合理讓利落實進展有關情況。其中釋放了大量重磅信號。

圖片來源:攝圖網

前10個月金融系統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在會上介紹,2020年以來,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會同有關部門引導和督促金融機構加大力度,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一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綜合運用降準、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促進市場整體利率穩中有降。

二是持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紅利。引導中期借貸便利和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下行0.3個百分點,帶動LPR同步下降,推動企業貸款利率明顯下行。如期啓動並於2020年8月末順利完成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集中轉換,降低企業存量貸款利息支出。

三是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分三批次增加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並逐步發放到位。中小微企業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政策加快落地,對小微企業直接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四是督促銀行減費讓利。規範信貸、助貸、增信和考覈環節收費行爲,督促銀行落實各項減費讓利政策要求。

五是支持企業進行重組和債轉股。相當多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與銀行、保險、信託機構協商,請求推遲、展期或重組債務,給予延期或減免一部分本息,一些特殊困難企業實施破產重整。

劉國強表示,總的看,各項措施成效顯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持續提升。貨幣信貸合理增長。截至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分別爲10.9%和13.5%,明顯高於上年。融資成本明顯下降。9月企業貸款利率爲4.63%,同比下降0.61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融資“量增、面擴、價降”,截至9月末融資新增3萬億元,同比多增1.2萬億元;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128萬戶,同比增長21.8%;9月新發放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爲4.92%,較上年12月下降0.96個百分點。

劉國強介紹,今年前10個月金融系統通過降低利率、中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兩項直達工具、減少收費、支持企業進行重組和債轉股等渠道,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預計全年可實現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

劉國強表示,下階段,人民銀行將會同銀保監會等有關部門,持續釋放相關政策紅利,繼續推動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確保完成全年目標,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威脅金融安全的“灰犀牛”得到控制

網貸機構已由5000家壓降到3家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近年來針對銀行業保險業面臨的金融風險,銀保監會採取多方面措施,取得積極成果。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大成效,爲有效應對疫情衝擊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影子銀行風險持續收斂。2017年起集中整治不規範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目前,影子銀行規模較歷史峯值壓降約20萬億元。

二是不良資產認定和處置大步推進。三季度末,商業銀行境內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爲80.2%,部分銀行逾期60天以上貸款也全部納入不良。

三是互聯網金融風險形勢根本好轉。全國實際運營P2P網貸機構已由高峯時期約5000家壓降到3家。借貸規模及參與人數連續28個月下降。

四是金融違法犯罪受到嚴厲打擊。對高風險金融集團進行風險處置、資產清理、追贓挽損、風險隔離等工作紮實推進。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

五是威脅金融安全的“灰犀牛”得到控制。前三季度,新增房地產貸款佔比同比下降3.7個百分點,近三年銀行保險機構累計增持地方政府債券11萬億元。今年,面對疫情衝擊,及時出臺一系列紓困措施,應對風險反彈,嚴防外部風險衝擊,有效防止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發重大金融風險。

劉福壽表示,當前,我國金融風險趨於收斂,整體可控。但受內外部因素影響,仍面臨一些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必須充分重視、冷靜研判。

劉福壽介紹,下一步,銀保監會將增強風險意識,堅持風險爲本的監管原則,把風險估計得更全面,把應對措施準備得更充分,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一是前瞻應對不良資產的反彈。督促銀行做實資產分類,真實暴露不良,足額計提撥備,加快處置速度。同時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

二是有序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和風險化解,壓實各方責任,拓寬風險處置和資本補充的資金來源。

三是繼續完善影子銀行監管制度和風險監測體系,持之以恆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

四是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五是嚴防外部輸入性風險,制定風險應對預案,儲備足夠應對措施。

六是完善風險全覆蓋的監管框架。

不要去玩“錢生錢”遊戲

不能出現“政策懸崖”

有預測認爲,四季度的GDP增速將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金融機構讓利政策是否會做出調整?

劉國強也作出正面回答。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堅持總量政策適度、融資成本下降、支持實體經濟三大確定性的方向,以制度和政策的確定性應對高度的不確定性。前期由於疫情原因,不確定性非常大,那怎麼應對?就是政策要有確定性,貨幣政策主要是三個方面,首先是量上要有一定的數量,當然不能太多,不能溢出來。另外,資金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要有確定性的預期。還有,資金去哪裏?要去實體經濟,不要去玩“錢生錢”的遊戲。

讓這三個確定性應對高度不確定性,效果是好的。當前國內經濟復甦態勢良好,央行的政策利率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均保持穩定,企業貸款利率持續下行,並處於歷史較低水平。隨着LPR改革,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一步順暢,剛纔說的1.5萬億元的讓利目標今年是可以完成的,這些政策爲“六穩”“六保”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看,國際上總體呈現出經濟復甦的態勢,雖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是即使疫情出現反覆,也不大可能回到一季度的全面停擺狀況,所以總體恢復的方向應該是確定的。這是國際經濟的環境。這一段時間,國際上都在討論未來應對措施退出的問題,特殊時期的政策也不能長期化,大家都在考慮這個問題。一致的意見是,退出是遲早的,也是必須的,但是退出的時機和方式需要進行認真評估,主要是根據經濟恢復的狀況進行評估。金融還是爲實體經濟服務的,經濟狀況決定金融的政策應該怎麼去適應。

國際經濟是總體復甦的,中國的總體狀況好於國際,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經濟恢復幾個方面都是全球領先。最近我們做了一些調研,從趨勢看我國經濟比較強勁,政策效果正在發揮作用,市場信心在恢復。無論是出口、投資、消費,雖然有的還沒有達到正常速度,但是它的邊際變化,一個月比一個月的變化的趨勢是非常強勁的,我相信中國經濟明天會更好。從實體經濟的三大需求、從供給、從金融角度判斷,經濟都是比較強勁的,動力比較足。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也要考慮下一步的政策,總體上當然繼續保持鬆緊適度,當然政策調整要基於對經濟狀況的準確評估,不能倉促、不能弱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個效果,要把實體經濟服務好。另外也不能出現“政策懸崖”,政策突然中斷可能很多方面適應不了。所以調整政策要評估,要考慮這些因素。

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屬性

把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統一監管

劉福壽稱,銀保監會很重視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從2017年起,我們集中整治不規範的同業、理財、表外業務,目前影子銀行規模較歷史峯值已經壓降了約20萬億元,國際組織和專業機構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爲中國降低影子銀行的風險,從根本上維護了金融體系的穩定。下一步,我們還是繼續完善影子銀行的監管制度和風險監測體系,持之以恆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嚴防反彈回潮。

金融科技方面,我們一方面支持金融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創新,同時堅持創新是爲實體經濟服務,要爲實體經濟做貢獻。我們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屬性,把所有的金融活動納入到統一的監管範圍。

下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下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根據形勢變化和市場需求及時調節政策力度、節奏和重點,一方面特殊時期出臺的政策將適時適度調整,另一方面對於需要長期支持的領域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構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發展,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堅持協調發展,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推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綠色發展,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堅持開放發展,推動金融雙向開放,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爲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

堅持共享發展,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支持,增強金融普惠性。人民銀行將搞好跨週期政策設計,創新和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精準設計激勵相容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新發展理念相關領域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加小微企業首貸、信用貸、無還本續貸,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正進一步完善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試點業務方案

就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向企業讓利的情況。劉國強表示,目前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的26項金融改革創新工作正在推進,並且持續落實。其中,人民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組織開展代理見證開戶開設試點;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也在今年開展。他還透露,人民銀行與外匯局正在進一步完善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試點業務方案。方案成熟後,準備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

梁濤則介紹了銀保監會的相關措施:一是支持粵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跨境車險產品和跨境醫療險產品,積極推動粵港澳三地保險機構互相提供跨境機動車投保便利。二是支持廣州南沙發展航運金融、科技金融、飛機船舶租賃等特色金融,目前已有金融租賃公司通過在南沙自貿區設立項目公司的方式開展飛機租賃業務、船舶租賃業務。三是研究探索在廣州自貿區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商業銀行、保險服務中心,積極研究在CEPA框架下設立保險售後服務機構。

來源:中國基金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