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握一叠封面已有些卷曲的笔记本,徐敏娓娓道来她与浦东的故事……

徐敏是土生土长的浦东女儿。从1993年入职新成立的浦东新区工商局,作为一名企业注册官,她为数以万计的浦东企业发放身份证——营业执照。刚工作时,浦东企业总量只有五六万;现在,浦东新区一天就要新增140户企业,区企业服务中心一天的接待量就达到4000人次,徐敏是浦东开发开放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实践者。

手握一叠封面已有些卷曲的笔记本,徐敏娓娓道来她与浦东的故事……

一叠笔记见证浦东营商环境变化

“这是我最珍贵的‘工作伙伴’。”徐敏翻了翻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说。本子上,是她过去这27年里不同时期的工作记录。有的纸都泛黄了,字也模糊了,但仔细翻翻,却能看出浦东营商环境的一步步变化。

第一次坐在注册窗口前,徐敏被一波波来人震撼了。“那时候浦东刚起步,申请开办企业的人挤满办事大厅,他们都是一脸的振奋,走起路来疾步如飞。他们那种热忱,让我也热血沸腾,就想赶快帮他们办完,让他们赶紧开业。”

可现实的情况是,当时企业申办营业执照的流程非常繁琐,有时事先要敲几十个部门的章,还可能由于不熟悉政策等各种原因办不出证来。“于是我就开始经营我的小本子。每当遇到企业办不出营业执照,我就查材料、请教上级、咨询其他部门,记下解决方法。一段时间后,我自己归纳和总结了针对不同类型疑难杂症的方案,再把它们用于实际的工作中,不断论证,不断完善。”

再往后,徐敏的本子干脆就成了“医书”,不少同事、企业都来找她“开方子”。那个不足1平方米的小窗口,每天就像开专家门诊一样。企业到窗口来,常常带着一大堆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有一种情况,在她的工作笔记中反复出现:企业纷纷抱怨《公司法》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一些行业规定的最少注册资本额,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能不能运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政策优势,降低企业商务成本,让企业轻装入市?2005年,浦东开始探索一项全新的改革——注册资本分缴制。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一家上海国企——盛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那时正值洋山深水港开发建设,盛东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作为窗口注册官,徐敏赶紧把刚刚试点的注册资本分缴新政介绍给对方,并全程指导企业准备文书材料。最终,盛东提前完成注册,而且首期只需缴付总注册资本30%的资金,大大减轻了企业开业初期的资金负担。

人们在浦东的创新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注册窗口的工作强度也以几何倍数增长。徐敏说,如今每天受理咨询、审核量超过80余户次,有时候一天需要审核的申请案堆积起来比办公桌还要高,但记在笔记本上的内容反倒减少了。因为随着自贸区建设负面清单的推出、证照分离改革的试点、一网通办的启动,企业办事的流程被大大简化,窗口服务所需要记录的临时性政策条文越来越少。

办好企业每一件 “小事”

商事制度改革的同时,浦东窗口受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两年,徐敏和同事们的工作地点从注册窗口后移,在幕后负责材料审核和窗口的技术支持。这样的岗位设置大大方便了企业。如今走进浦东企业服务中心,窗口坐着的是“一网通办”的工作人员,企业需要办理的各种证照都能一窗解决。

“但说句实话,我们和企业的距离却变远了。”徐敏说。日常接触不到企业,就主动登门拜访。两年前,作为浦东市场监管局“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中的服务举措之一,以徐敏命名的“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正式成立。去年一年,徐敏和工作室10名注册官一起调研走访了500多家企业,开了30余场座谈会,一共帮企业解决了大小600多个实际需求。

“这中间有些难题,以前没碰到过,因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新的业态纷纷出现,企业的诉求都是前所未见的,倒逼我们去应对。”就拿位于张江的一家企业孵化器来说,它2015年正式开业后,徐敏就陆续收到一些来自这个孵化器初创企业的奇怪的登记信息——他们想用工位来作为企业登记地。

工位?这怎么行,一张桌子、一张椅子的所在地址,就能登记企业?在老注册官们眼里,这不可想象。但上门调研后发现,在浦东,尤其是张江,拥有许多这样的孵化器,里面的创业者凭着一身技术就可以成就一片未来,他可能确实不需要租一间办公室。如果能实现工位登记,就可以大大减少初创成本。“回来后,我带队开展可行性方案研究。最终,浦东再次拿出先试先行的魄力,在张江试点工位登记。”

不久前,得益于浦东推出的孵化器集中注册登记制度,利用金桥创客天地的集中登记地址,刚毕业的年轻人弯雅馨顺利拿到了营业执照,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呵护弯雅馨创业梦想的,正是浦东市场监管局的“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今年,工作室进一步推动实地备案等一系列场地新政落地,并在金桥创客天地设置了工作室窗口,方便企业在“家门口”办事。

“只有走到企业身边,才能真正明白他们的创业项目对市场的意义。这两年有不少人问过我,你们一年跑500多家企业怎么忙得过来,是不是狗熊掰玉米,只给人家提供一次性的服务?我只想说,那是你不了解一个浦东注册官的日常。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我们每开完一场座谈会,拜访完一家企业,都会当场建一个微信群,把我们的工作战场延伸到线上,便于随时答疑解惑。”徐敏说,其实很多企业遇到的大事,对注册官来说可能就是司空见惯的小事,只有能给企业以雪中送炭的温暖和帮助,那才是真正当好了“店小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