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朱由檢殺了袁崇煥後,任用孫承宗爲兵部尚書,督關內外軍事。孫承宗上任後,很快收復了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接着孫承宗派兵出關,重新部署防務,修築大淩河城。

崇禎四年(天聰五年,1631年)八月,皇太極率軍來攻,合圍大淩河,經四閱月“城中糧盡援絕,守將祖大壽力屈出降”。大淩河失守,明朝廷臣指責孫承宗於大淩河“築城非策”。孫承宗感到朝廷多疑,自己年老,稱病辭職回家。

後金雖然拔除了大淩河這個據點,但明朝在關外還控制着錦州、松山、杏山等地,由此到山海關,這一帶的防線還是比較堅固的。因此,後金繼續採用繞道蒙古進攻明朝的戰略。

崇禎七年(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又發動了一次遠襲明朝宣府、大同的戰役。這年五月,皇太極部署八旗士兵,先後分兩批出徵,西行進入內蒙古。六月行近長城,皇太極把部隊分爲四路入口。七月,四路大軍於應州會合,攻克代州後,復“分道出攻,東路至繁峙,中路至八角,西路至三坌”。

這次後金攻明,目的不在於爭奪城池,而是爲了擄掠財富,從經濟上、軍事上消耗明朝的實力。對於設防比較堅固的城市,就不強攻,皇太極攻大同五日未下,就轉攻西安堡。明朝爲了對付後金,前此已抽調宣、大軍隊去加強山海關一帶的防線,因此,這時宣、大一帶的防務非常空虛。雖然後金在瀋陽出發不久,明廷已得到情報,不斷下令宣、大等地“嚴備固守”,但只是空文,不起作用。

皇太極寫信羞辱明朝將領說:“朕人境幾兩月,蹂躪禾稼,攻克城池,曾無一人出而對壘,敢發一矢者。”在山西崞縣,有兩千多個後金兵,俘押婦女小孩千餘人當經過代州城下時,被俘的婦女小孩望着城上的親人,“相向悲啼。城上不發一矢,任其颺去”。崇禎皇帝朱由檢聽了只有“頓足太息”而已。這次後金第二次入塞,“蹂宣、大逾五旬,殺掠無算”。後金兵飽掠之後,於閏八月初撤兵東歸。宣、大等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了重大損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