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和老公鬧離婚,因爲閨蜜在擰不開瓶蓋時,三歲的孩子在一旁“恥笑”:“媽媽是一頭豬。”媽媽問:“誰教你的?”孩子童言無忌,供出了同夥:“爸爸。”

有的人說她小題大做,有的人說這是夫妻之間的情調,誰沒有被另一半冠以動物的名稱過?可閨蜜說:這不是第一次了。

當她興致勃勃想要給家人做飯時,老公惡語相向:“你這黑暗料理,不要做了,還不如我花錢買外賣。”當她開心地換上新衣服時,老公不屑一顧:“你都這個身材了,還折騰什麼?亂花錢!“……

她並不在乎丈夫對她的評價,但她不能接受丈夫帶着孩子一起“攻擊”她。“那種感覺就是他們是一家人抵禦我這個外姓人。有時候很累睡遲一點,他就帶着孩子一起笑我睡得像豬一樣。”

閨蜜知道孩子是無辜的,因爲孩子並不知道“惡語傷人六月寒”的道理,但在丈夫的“帶領”下,孩子真的天真地以爲“媽媽什麼都不會”“媽媽笨得像頭豬”“媽媽做什麼都做不好”。

父母在孩子面前詆譭另一半,哪怕是玩笑話,最後受傷害的都是孩子。

一、和其中一位家長疏遠。

小舒從小和父親關係不好,很多事情都不願意和父親說,甚至經常和父親吵架。因爲父親工作很少在家,她對父親的印象都是從母親那裏得知的,“你爸爸經常不回家,一點都不愛家。”“你爸爸在外應酬花錢太大,現在我們要節省一點開銷”“你爸爸不贊成媽媽到城裏買房,媽媽一定要,要買房讓你進城讀書”……

在小舒眼中,父親就是個不顧家、不顧子女的男人。可長大後的小舒漸漸明白,母親只是從作爲伴侶的角度評價父親,並不十分客觀公正。小舒逐漸和父親和解,但終究錯失了二十多年本可和父親促心長談的親子時光。

有多少母親把幼小的孩子當成閨蜜,向孩子吐槽另一半的不足之處,孩子沒有獨立的思考、客觀的判斷,只知道母親爲這個家付出太多,父親太不盡責。

最終爲之買單的終究是孩子。

二、對孩子日後的婚姻關係影響重大。

明哥在和明嫂戀愛時,就知道岳母大人非常強勢,常常把家裏搞得雞犬不寧。但明嫂性格溫和,明哥以爲明嫂不會和岳母一樣。可沒想到,當婚姻走到第七年時,他們終究逃不過離婚。

明哥說:以前人總說娶媳婦得看岳母,我總覺得不科學。現在終於明白了。

明哥的岳母經常“數落”岳父,“你真沒出息”“你不是男人”“就你賺的那點錢夠誰花”“但凡你多賺些錢,孩子就能學鋼琴”……明哥第一次聽到這些話時,覺得不可思議,可沒想到自己竟然也成了這些話的主角,而且不是一天天,而是一年年。

“原生家庭太重要了!我沒辦法像岳父那樣忍氣吞聲,每天的吵架,對孩子非常不好。我也不希望我的孩子將來變成她媽媽那樣。”

當你當着孩子的面吐槽另一半時,孩子會把這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延續到自己將來的生活中,他們誤以爲這就是正常的相處模式。

三、父母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相互黑損”相處模式的父母,他們以爲這是情調,是玩笑,卻沒想過任何玩笑都應該基於相愛之上開的。

蘇老師溫和儒雅,兒子彬彬有禮,樂觀開朗,我們都以爲這樣的家庭不會吵架。可蘇老師說:“當然會吵架,但我們絕不會在孩子面前吵架,如果真忍不住了,我們會在孩子面前和好,平日裏也會表達彼此的愛。”

蘇老師的兒子說:“小時候,我看他們相愛相殺,我當時就在想,再相愛的人也會有吵架的時候,所以平常我和小夥伴鬧彆扭之後也會很快冰釋前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是這樣。”

沒有人是完美的,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相愛,讓孩子知道,家就是一個不論你怎麼吵鬧,都有人包容你的地方。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