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历史上的大乱世,在这样的乱世中,出现了很多枭雄。比如说人们熟悉的曹操,相比来说,曹操的后代要比孙权和刘备的后代好很多。曹操的后代,曹丕和曹叡对曹魏的发展是很有贡献的,只不过最终的曹氏家族没有守住江山,给了司马家族很大的机会。三国最终的赢家就是司马家族。

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中,建立政权最不易的就是蜀汉,当时的刘备颠沛流离,终于在年过半百的时候,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蜀汉这个政权被灭亡在后人看来是很可惜的事情,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蜀汉在蜀后主刘禅这一代就灭亡,作为亡国之君,人们对刘禅的评价肯定是不高的。

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说,刘禅的能力到底如何,这里不做评价,但是在刘禅手中,蜀后确实是灭亡了。蜀后在前期的发展是相当厉害的,但是到了后期,蜀汉的人才凋零,诸葛亮等人的去世,给蜀汉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蜀汉后期,有两个派别,就是主战派和主和派。两个派别的声音不同,代表人物也不同。

姜维是大将军录尚书事,陈祗是尚书令,这两个人物都是主战派。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马昭为摆脱弑君的道德危机,发动十八万大军进攻蜀汉。对蜀汉来说,这是最大的一次危机。蜀汉和曹魏此时的实力差距已经相当悬殊;其次姜维改动汉中的防御部署,自己又羁留在沓中。

最为关键的就是,蜀汉的人心涣散,不团结,因此在曹魏进攻蜀汉的时候,蜀汉的很多人主张投降,这其中就包括谯周。在当时来说,蜀汉人心涣散,失去团结的蜀汉,内部矛盾不断,因此谯周等人主张投降。面对曹魏大军,刘禅有三个选择,一是死守成都,等待各地援军的到来;二是向东投奔自己的盟友东吴;三是退守南中,利用南中地区复杂的山地环境阻敌。

刘禅做出投降,肯定是有原因的。在当时来说,刘禅肯定是思虑过的,因此才会选择投降。对刘禅来说,投奔东吴不如投降曹魏。如果蜀汉一行人投奔东吴,确实可以短暂地确保自己不会沦为曹魏的俘虏。然而归根结底,无论是在东吴还是在曹魏,蜀汉君臣的待遇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无论是在曹魏还是在东吴,刘禅都只是大臣,而不会是君主。曹魏的实力要远远胜于东吴,尤其是拿到益州之后,更是对东吴形成水利上的优势和西、北、南三线钳制、包夹的态势。曹魏吞并东吴很容易,东吴通过战争打开局面却很难。因此,刘禅选择投降曹魏,这是有道理的。

南中地区不可蜀汉的基地。蜀汉后期,尤其是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对南中地区的控制不断减弱。时常有叛乱发生。一是南中地区对蜀汉统治的不认同感;二是蜀汉对南中地区的征兵收税,汲取资源。假如刘禅带着蜀汉大臣前往南中地区,那么造成的结果只会是外忧内患,情况会更加糟糕。所以南中地区不能作为刘禅恢复蜀汉的基地。

消灭了蜀汉后,曹魏或者西晋还有东吴要解决。东吴的实力要强于蜀汉,坐拥扬州、荆州、交州三州之地,国土、经济、人口、能动员的兵力都要强于蜀汉。这时候,刘禅作为第一个投降的,在曹魏肯定会受到优待。刘禅的投降,可以作为一个表率作用,善待亡国之君,来瓦解东吴君臣的抵抗意志。

蜀汉后期,曹魏大军进攻蜀汉的时候,蜀汉已经是危在旦夕了,人心涣散的蜀汉,不如直接投降曹魏。这样的情况下,蜀汉大臣可以完全活下去。不至于被曹魏大军杀死。蜀汉的人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主战派寥寥无几,况且大都在外镇。事实上钟会和邓艾能够逼近四川平原都是靠蒋舒和马邈的献城投降,否则一个都进不来。

邓艾逼近成都时,蜀汉君臣第一时间想到的也都是逃避,或者向东吴或者向南中,这样的关键时刻,没有一位大臣想要应战。因此,刘禅直接投降,是可行的最好方案。就连刘禅自己也不愿意抵抗,会选择谯周的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