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歷史上的大亂世,在這樣的亂世中,出現了很多梟雄。比如說人們熟悉的曹操,相比來說,曹操的後代要比孫權和劉備的後代好很多。曹操的後代,曹丕和曹叡對曹魏的發展是很有貢獻的,只不過最終的曹氏家族沒有守住江山,給了司馬家族很大的機會。三國最終的贏家就是司馬家族。

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國中,建立政權最不易的就是蜀漢,當時的劉備顛沛流離,終於在年過半百的時候,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蜀漢這個政權被滅亡在後人看來是很可惜的事情,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蜀漢在蜀後主劉禪這一代就滅亡,作爲亡國之君,人們對劉禪的評價肯定是不高的。

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說,劉禪的能力到底如何,這裏不做評價,但是在劉禪手中,蜀後確實是滅亡了。蜀後在前期的發展是相當厲害的,但是到了後期,蜀漢的人才凋零,諸葛亮等人的去世,給蜀漢帶來了很大的打擊。蜀漢後期,有兩個派別,就是主戰派和主和派。兩個派別的聲音不同,代表人物也不同。

姜維是大將軍錄尚書事,陳祗是尚書令,這兩個人物都是主戰派。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馬昭爲擺脫弒君的道德危機,發動十八萬大軍進攻蜀漢。對蜀漢來說,這是最大的一次危機。蜀漢和曹魏此時的實力差距已經相當懸殊;其次姜維改動漢中的防禦部署,自己又羈留在沓中。

最爲關鍵的就是,蜀漢的人心渙散,不團結,因此在曹魏進攻蜀漢的時候,蜀漢的很多人主張投降,這其中就包括譙周。在當時來說,蜀漢人心渙散,失去團結的蜀漢,內部矛盾不斷,因此譙周等人主張投降。面對曹魏大軍,劉禪有三個選擇,一是死守成都,等待各地援軍的到來;二是向東投奔自己的盟友東吳;三是退守南中,利用南中地區複雜的山地環境阻敵。

劉禪做出投降,肯定是有原因的。在當時來說,劉禪肯定是思慮過的,因此纔會選擇投降。對劉禪來說,投奔東吳不如投降曹魏。如果蜀漢一行人投奔東吳,確實可以短暫地確保自己不會淪爲曹魏的俘虜。然而歸根結底,無論是在東吳還是在曹魏,蜀漢君臣的待遇基本沒有什麼區別。

無論是在曹魏還是在東吳,劉禪都只是大臣,而不會是君主。曹魏的實力要遠遠勝於東吳,尤其是拿到益州之後,更是對東吳形成水利上的優勢和西、北、南三線鉗制、包夾的態勢。曹魏吞併東吳很容易,東吳通過戰爭打開局面卻很難。因此,劉禪選擇投降曹魏,這是有道理的。

南中地區不可蜀漢的基地。蜀漢後期,尤其是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對南中地區的控制不斷減弱。時常有叛亂髮生。一是南中地區對蜀漢統治的不認同感;二是蜀漢對南中地區的徵兵收稅,汲取資源。假如劉禪帶着蜀漢大臣前往南中地區,那麼造成的結果只會是外憂內患,情況會更加糟糕。所以南中地區不能作爲劉禪恢復蜀漢的基地。

消滅了蜀漢後,曹魏或者西晉還有東吳要解決。東吳的實力要強於蜀漢,坐擁揚州、荊州、交州三州之地,國土、經濟、人口、能動員的兵力都要強於蜀漢。這時候,劉禪作爲第一個投降的,在曹魏肯定會受到優待。劉禪的投降,可以作爲一個表率作用,善待亡國之君,來瓦解東吳君臣的抵抗意志。

蜀漢後期,曹魏大軍進攻蜀漢的時候,蜀漢已經是危在旦夕了,人心渙散的蜀漢,不如直接投降曹魏。這樣的情況下,蜀漢大臣可以完全活下去。不至於被曹魏大軍殺死。蜀漢的人心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主戰派寥寥無幾,況且大都在外鎮。事實上鍾會和鄧艾能夠逼近四川平原都是靠蔣舒和馬邈的獻城投降,否則一個都進不來。

鄧艾逼近成都時,蜀漢君臣第一時間想到的也都是逃避,或者向東吳或者向南中,這樣的關鍵時刻,沒有一位大臣想要應戰。因此,劉禪直接投降,是可行的最好方案。就連劉禪自己也不願意抵抗,會選擇譙周的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