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一提到南極,我們首先想到的除了千里冰封的冰山,大概就是企鵝了。雖然不是南極特有的動物,但是企鵝已經成爲了南極生物的代表,並且以其滑稽可愛的外形家喻戶曉。

說起來,今天的企鵝其實都是贗品。企鵝的英文名叫做penguin,但是最初被起名叫penguin的不是今天的企鵝,而是另一種動物——大海雀。它們的生活地點也不是南極,而是地球的另一頭——北極。

大海雀,真正的penguin

大概在500多年前,人類在北極附近的一些島嶼上首次發現了大海雀。這種鳥背後呈黑色,卻有着雪白的肚子,有兩隻已經退化到無法飛行的翅膀,並且一走起路來臃腫的身體會左右搖擺。當時,他們將這種動物命名爲penguin,中文譯作大海雀。

後來,當人類的雙腳踏上了南極大陸時,航海家在這裏也發現了一種鳥類,和大海雀外形十分相似。他們以爲發現了久違的熟悉面孔,於是也把它們稱爲penguin,也就是今天的企鵝。實際上,從生物學分類上來看,企鵝和大海雀雖然外形相似,血緣關係卻非常遠。

二者之所以長得像,很大程度上應該與環境有關。在生物學上,這叫做趨同進化,指的是不同的生物由於棲息環境相似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態特徵的現象。 比如南美洲的食蟻獸和非洲的土豚長得就很像;海豚屬於哺乳動物,鯊魚是魚,但二者背部都有背鰭。同樣的,雖然血緣關係非常遠,但大海雀和企鵝都生活在冰封徹骨的極地,需要經常在海中生活,因此長得相似也就不足爲怪了。

渾身都是“寶”

可是,雖然它們長得很像,命運卻完全不同。到了今天,“贗品”penguin活得好好的,並且家喻戶曉,甚至是許多水族館、動物園的寵兒,而最初的penguin卻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滅絕消亡了。令人嘆息的是,滅絕大海雀的不是其他因素,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捕食:考古研究表明,早在10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就開始捕殺大海雀當作他們的食物。到了我們智人時代,大海雀依然是被獵殺的對象。從它的肉到它的蛋,都成爲了餐桌上的常客,許多的航海者更是把主要食物來源標定爲大海雀。 皮毛:逐漸地,在品嚐大海雀肉的同時,人們發現了它的其他優點。當時,歐洲非常盛行用大海雀的羽毛製成的枕頭,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捕殺大海雀的行列中來。很多人僅僅是追求它們的羽毛,甚至懶得殺死它們,或者就拔掉所有的羽毛,然後毫不在乎地將痛苦哀嚎的赤裸大海雀扔到海里,放任它們在痛苦中死亡。取火:還有一些航海者登陸到有大海雀的島嶼,見島上沒有樹木,於是就地取材,將大海雀捉來,用它們身體裏的油來生火——沒錯,還是在它們活着的時候。然後,他們也會把大海雀的肉拿來充飢,將肉烤熟的就是大海雀自己的脂肪。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不是它自己殘忍,只是因爲它遇到了殘忍的人類。

就在人類這樣肆無忌憚、慘絕人寰的屠殺中,大海雀的數量開始銳減。到了16世紀中葉,大西洋東岸的歐洲島嶼上就基本找不到大海雀的身影了。1553年,首次有官方發佈的禁止獵殺大海雀的公告。但是,這樣的公告毫無約束力,當時貪婪的人們爲了利益也選擇了枉顧警示,繼續殘忍的屠殺。

大海雀的滅絕

到了1794年,英國宣佈禁止爲了羽毛而獵殺大海雀。可是,看這個禁令就知道它多麼無力,人們依然可以合法地屠殺大海雀,只要不是單純爲了羽毛就可以,因此很多大海雀仍然被殺掉用來做魚餌。

1800年,芬克島上的大海雀也完全消失。至此,世界上只有一處還有大海雀活動的蹤跡,那就是埃爾德島。這座島位於冰島的西南部,是一處十分險峻的火山岩,人跡罕至。這是大海雀最後的棲息地,但最終還是被人類發現。

隨着大海雀數量越來越少,有一些商人開始收集大海雀的標本。在利益的誘惑下,人們在大海中尋找孤島,彷彿尋找着傳說中的寶藏。終於,有人來到了埃爾德島,看見了世界上僅存的大約50只大海雀。

1844年6月3日,世界上最後兩隻被確認的大海雀死在了人類的手上。一個叫Jón Brandsson的人和叫Sigurur sleifsson將最後兩隻成年大海雀活活勒死,還有一個叫Ketill Ketilsson的人將僅存的鳥蛋砸碎,大海雀最後的希望也徹底破滅。

兩個人回憶說,他們當時悄悄地靠近大海雀,張開雙臂慢慢前行。大海雀發現了它們,嚇得倉皇逃竄,可惜最後跑到了懸崖邊緣。絕望的大海雀沒有飛行能力,就這樣被兩個人活捉。兩個人緊緊握住大海雀的脖子,大海雀掙扎着、揮舞着不能飛行的翅膀,然後逐漸失去力氣,停止了呼吸。如今,這兩隻世界上最後的大海雀,仍然有部分器官被保存在哥本哈根動物博物館。

(圖片說明:保存在哥本哈根動物博物館的大海雀器官)

從此以後,我們只能在博物館裏看到它們的標本,卻再也見不到活着的大海雀了。

大海雀的滅絕自然離不開人類的原因,但是也有它們自己的問題。和企鵝不同,大海雀只在亂石叢生的孤島上產卵,這使得它們的繁殖數量非常少。而且,自然界的環境過於安逸,大海雀也過得非常隨意,甚至都不會築巢。另外,也有生物學家認爲,大海雀的繁殖地過於暴露,也致使它們的後代被北極熊喫掉。被屠殺得太多,幼鳥出生數量又少,最終導致了大海雀的滅亡。

但是,不論繁殖數量多麼少,原本活得好好的大海雀最終滅絕,當時的人類也難辭其咎。已經有研究人員指出:僅僅是人類的捕殺,就足以導致大海雀的滅絕。

如今,最早的“企鵝”早已經消失了,“贗品企鵝”也面臨着生存的危機。隨着全球變暖進程的不斷加劇,南極冰川不斷消融,企鵝也正在失去自己棲息的家園,甚至面臨着滅亡的風險。我們已經失去了“原版企鵝”,惋惜和哀嘆已經無法挽回,如今能做的,就是保護這些“贗品企鵝”,不要再重蹈覆轍。

(圖片說明:曾經遍佈北極圈的大海雀,如今只存在於博物館中)

說到這裏,突然想起了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最後的那一句:“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說的不正是我們麼?我們深恨當時的人類將大海雀屠殺到滅絕,如果不能吸取教訓,連今天的企鵝都保護不了的話,恐怕自己也將成爲後人深恨的對象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