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先進的武器,要想贏就要靠戰士們的英勇無畏。

在朝鮮戰場中就是如此,敵我雙方都明白武器懸殊,但志願軍沒有放棄,拼盡全力去戰鬥,不僅將敵軍打得錯愕,心理上還震驚不已。

1951年4月下旬,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

一開始,第47軍是作爲戰略預備隊出現在戰場待命,5月30日接到命令率師南下,6月19日接到上級命令讓他們接替第65軍在鐵原以西至臨津江東岸的防禦作戰任務。

原本是140跟141兩個師一起擔任前線防禦,但第141師因機場任務拖延沒有趕來,所以一線作戰任務只有140師來執行。

當時我方沒有制空權,志願軍作戰時也沒有空軍協助,而且第47軍的作戰裝備也落後。

底下裝備稍微好一點的第140師也僅有1個日式山炮營,1個九二步炮,還有其他的,不過加一起也不超過140門。

前線落後,後勤部也不遑多讓,全師只有12臺卡車的運輸,部隊機動全靠徒步,除此之外白天還受防空限制。

不管是自身條件差還是防備敵人侵擾,第140師都是相當困苦。

反觀敵方美軍騎兵第1師,它歷史悠久,並且很少打過敗仗,被稱爲“王牌之師”。

這麼厲害的隊伍,配置的武器自然也是當時最先進的,各類的大小炮有898門,坦克280輛,而且每個步兵排都裝有無線和有線電話各一部,信息傳遞是相當地快。

即便如此,還是被140師打得憋屈。

接到任務後,第140師制定了作戰計劃,以第419團和420團作爲第1梯隊,部署在內外石橋和 230.4 高地、上浦防南山以西一線,實行寬正面、大縱深防禦。

22日美軍騎兵第1師在大量坦克、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下,向第 420 團第8連第5班防守的230.4 高地發起進攻。

這是第140師入朝以來第一次作戰,對手還如此強大。

這種情況下不能掉以輕心,師長黎原趕到第3營指揮所,親自指揮戰鬥。

第140師的勇猛毋庸置疑,兩天的戰鬥殲敵170餘人,打退了美軍兩個營的進攻。

驕橫的美軍自然不會善罷甘休,24日又出動了兩個營的兵力向第419團防守內外石橋西側高地的第1營第3連陣地實施輪番攻擊。

當時還配備了37輛坦克跟一些空軍,但最後還是沒有成功攻克我方,在傷亡80人後主動撤退。

初次作戰,面對的是敵軍王牌之師,卻能夠三戰三贏,這給了第140師極大的鼓勵。

隨後朝鮮停戰談判開始,“聯合國軍”爲了調整修養,短期內頻繁組織美軍騎兵第1師、美軍第3師和第25師、土耳其旅等部換防。

也因爲這樣,給了我方一個很大機會。

在交接時,他們錯將夜月山、天德山等具有戰役價值的軍事要點放棄,從而在敵我陣地之間造成了一個正面寬約30公里,縱深大約10至20公里的緩衝地帶。

師長黎原發現後趕快向上級報告搶佔緩衝地,經過批准後第140師將整個防線推進大馬裏、夜月山、天德山及其以西一線。

就這樣,沒損一兵一卒,沒打一槍一彈,便搶佔了這塊面積約400餘平方公里的緩衝地帶。

朝鮮戰場雖然裝備落後,但論智慧跟勇氣,是一點都不落後於敵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