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舊小區改造撬動萬億智慧社區市場,16萬個小區或五年內“進化”

城鎮化進入下半場,不僅城市從增量發展更多走向存量發展,偌大的樓市,以老舊小區改造和物業管理爲核心的存量市場,也開始越發受到重視。

“社區雲平臺、智慧停車、智慧監控”,11月初,如果你來到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同時召開的第19屆住博會和第20屆城博會,或許會奇怪,參會企業似乎並不只是傳統的建築企業和開發商,反而多了與“智慧社區”相關的企業。實際上,在本屆城博會的入口處,就寫着“老舊小區改造、城市管理、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停車”的主題。

有趣的是,儘管只是並非當務之急的“提升類”改造,但老舊小區的智慧化改造,卻似乎被看做是撬動整個智慧社區建設的支點。自從老舊小區正式成爲國家全面推進的重點工作,就與此前幾年間似乎有所停滯的智慧社區建設緊密聯繫在一起。智慧社區建設所面臨的盈利難題、標準難題,能否得以解決?市場正在嘗試給出答案。

萬億市場切入口

所謂的智慧社區,是指通過利用各種智能技術和方式,整合社區現有的各類服務資源,爲社區羣衆提供政務、商務、娛樂、教育、醫護及生活互助等多種便捷服務的模式。具體來看,包括智能家居、智慧通行、智慧監控、智慧停車、智慧測溫、智慧送遞、智慧梯控等服務。

“我們認爲未來智慧社區(家居)會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規模”,金山雲的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根據研究機構的測算,2019年我國智慧社區市場規模破5000億元,借互聯網+等政府政策的進一步推廣以及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加,智慧社區市場規模將繼續增長。

不過,此前由於缺乏主導力量、數據整合困難、執行情況複雜等種種原因,智慧社區發展相對滯後。但老舊小區改造的出現,爲萬億智慧社區市場提供了新的切入口。

2019年以來,中央財政補貼各地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8萬個。其中,“智慧化改造”作爲老舊小區“提升類”改造的一部分,被認爲可以豐富社區服務供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立足小區及周邊實際條件積極推進的內容,在不少發達地區和城市,作爲了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內容。

實際上,不管是覆蓋面,還是投資額,針對存量社區的智慧化改造,都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全國智能建築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426)(以下簡稱“全國智標委”)祕書長張永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到2019年年底的數據,全國的居住小區大概在55萬個左右,其中在建設成爲智慧社區,或者已經是智慧社區的居住小區數量遠遠不夠,目前只有5%不到。

全國智標委是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負責業務指導的技術標準組織,歸口管理涉及智慧城市、智能建築、智慧社區、智能家居、數字城管、智能卡等領域的國家標準。

張永剛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全國所有存量社區的智慧化改造覆蓋率,應該達到30%以上,大概覆蓋16萬個小區左右,尤其在東部沿海的發達地區,存在以省爲單位,推進相關工作的可能性。“雖然這屬於提升類的改造內容,但是藉助老舊小區改造紅利,發達地區如果可以把社區信息基礎設施完善好,這對於未來的5G引入以後,各種以社區和家庭爲主的應用場景的實現有着重要意義。”

以南京和北京爲例。南京一家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物聯網企業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老舊小區改造中,有智慧化改造的量級較大。根據其公司調研,在南京全市大概80%,南京市區的覆蓋則能達到100%。

而從規模上來看,有北京龍頭物業企業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預估,北京建設於1999年以前的老舊小區約有2.3億平方米。未來五年間,北京的老舊小區改造投資總規模會達到2000億左右,其中,智慧社區改造、新基建的規模,也將會有200億左右。

巨大的藍海市場,自然也吸引了企業的目光。一位珠海智慧社區運營商在陝西的負責人告訴21記者,從3月開始,他就被調往陝西拓展市場,希望通過設備銷售,參與當地運營商主導的老舊小區智慧化改造市場。

尋路盈利模式

按照智慧社區的相關標準來看,智慧社區的標準架構,包括了以傳感器、攝像頭、門禁等負責感知的基礎層、以數據傳輸爲主的數據層、以數據展示和交互爲主的平臺層、和以社區服務爲主的應用層。

目前,大量雲計算等網路硬件服務提供商開始進入這一行業,其中不乏巨頭。2019年7月,京東數科與物業巨頭彩生活合作,提出共建社區的能力、技術、數據中臺。今年4月,金山雲AIoT推出了無接觸式智慧社區解決方案,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其主要的盈利模式是通過爲物業企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提升客戶的營收能力和運維水平,在此過程中收取費用。此外,也通過提供相關服務運維,獲取長期收益。

實際上,整個產業鏈的末端,爲整個產業鏈創造利潤的,還是社區服務爲主的應用層企業。目前來看,開發商、物業公司、第三方的平臺企業和電信運營商,是主要參與企業。

不過,此前困擾智慧社區行業的盈利問題,即使在老舊小區改造的推動下,也被認爲是行業發展的難點。

多位受訪人士均指出,由於中央已經明確提出,“提升類”改造被要求更多依靠社會資本的投資,因此,依靠投資掙錢,不現實。

一家知名監控行業公司的武漢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老舊小區的智慧化改造,按照政策主要是監控、對講、門禁這一塊,預算更低,整體價格檔次不會很高,比起有開發商買單的新建智慧社區,檔次要低不少。同時,存量小區的智慧化改造資金主要取決於住建部門劃撥的補助,有一小部分屬於信息化改造資金,還有一部分來自物業維修基金,再者如果是智慧平安社區項目,公安部門也會出一部分。但更大範圍的推廣後,是否還會有補貼則不得而知。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於改造資金或者說,通過智慧社區的增值服務獲取利潤,或許纔是行業發展的最終目標。

博韓偉業是某物流領域上市公司的全資企業,其所參與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不僅爲物業公司提供了智慧社區的基本解決方案和相關平臺,還藉此在小區提供了物流驛站服務,和醫療健康服務。

其中的醫療健康服務,被認爲或許是智慧社區應用的一種新思路。博韓偉業負責人張彥英介紹,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後,他們得以與物業合作,爲小區居民提供全套的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將監測到的健康數據與相應的社區醫院和家庭醫生打通,實現醫療資源引流和數據應用增值。甚至在某些市的試點項目,已經實現了相關費用與政府部門的醫療補貼打通。

上述珠海企業人士也表示,不同於在西安的銷售策略,他們在珠海本地參與改造時,免費投入和維護設備,通過單元門廣告投放、大數據對接、門禁卡銷售等方式參與運營並獲得收入。

對此,張永剛指出,目前,智慧社區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開發商和物業公司爲主的重資產模式,即物業或者開發商囊括了自有小區的基礎設施、物業服務、智慧化應用等全流程的業務,但投資要求較大;而另一種則是輕資產模式,主要是平臺企業,在智慧社區的基礎平臺上構建綜合服務平臺,從而開展社區服務。

不過,這種模式下,誰來投資搭建基礎平臺就成了問題。張永剛建議,在有條件的地方,應該由城市政府去主導建設智慧社區的基礎平臺,一方面是降低了智慧社區企業的投資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統一數據接口和格式,方便社區管理各部門數據打通,從而使城市精細化管理能夠真正落實到社區一環。

(作者:宋興國,蔣莎莎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