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 建 林 我童年的回憶

《1》 人在走 天在轉,人的命運隨着時間的推動 在不斷的變化。六十年代末 河南老家還不太富裕,當時的人們都是靠種地喫飯。母親帶着我們姊妹幾個,回到河南老家和我爺爺奶奶 叔叔 姑姑 一起生活:在當時一口鍋要做十幾口人的飯、確實有點緊張。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生活人多嘴雜,母親就和奶奶商量,我們家另立火燥 暫時搬到下窯生活。“我爺爺的老宅子下面有三孔窯洞”:有個小院子面朝西,出來大門緊挨着南邊有一孔水井,水井再往上走就是東坡。陝西到河南 生活上有很大的差別:陝西雖說一天兩頓飯都是白麪饅頭,到了河南老家就徹底變樣了:早飯喫的是紅薯稀飯,下一點點小米,中午喫的是紅薯面壓的合烙,晚上喝的是玉米麪鹹糊塗,一天三頓飯喫不到饅頭,徹底就見不到大米白麪。爺爺爲了讓我們開心 說“早飯喫的是砂湯和鮮旦,中午拉的是廣播線,晚上喫的是糊塗蛋”。我們姊妹幾個都是陝西生的娃娃,生活上確實不習慣。母親就用積蓄去買些高價糧補貼補貼,生活上暫時還算有點指靠罷了。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母親的積蓄也花完了,生活上一天不如一天。到後來,就連玉米麪和紅薯面也喫不上,甚至有些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母親實在沒辦法就到姑姑家和外婆家去借一點糧食,借回的糧食也是些紅薯和紅薯片。我的大哥哥“耀林”本來就在我們集鎮 上高中,那時候考個高中是很不容易。爲了生活,大哥只得修了學業 跟着我外公學打鐵,也算是一門喫飯手藝。大哥在東坡上我家的宅子地支了一個鐵匠樓,我的外公每天從自己的家裏走四五里地來教我大哥學打鐵。就這樣的日子飢一頓飽一頓也算是熬了過來。

我童年的回憶《2》

人生路總是曲曲折折,再艱難也得慢慢往前行!我們姊妹六個都不會說河南方言,更聽不懂家鄉的老土話。正常生活都溝通不了,所以街坊鄰居經常逗我們陝西娃開心、看陝西娃的笑話。甚至和一些門前門後的小朋友玩耍時,因方言口訣不同引起了一些小糾紛。河南娃罵陝西蛋,“陝西蛋、騎車子一擰八節子”:陝西娃罵河南蛋,“河南蛋提油罐,到處跑着去要飯”。我小時候脾氣不好 也愛整事,別人叫我小操蛋,經常受氣有時還得捱打。有一次我還記得和我本家叔叔“留通”整起事來,叔叔大我兩歲 個子也比我高,我打不過人家就用頭頂:一下子把人家頂到一個臺階下面,把人家摔傷了,我趕快就跑了,這就惹來了麻煩。人家的家人來到我家告狀:我母親只好言相勸 又給人家賠了醫療費。這下子我就難受了,天氣很冷,母親爲了罰我 把我關在門外罰跪,跪到了後半夜母親出門看我的時候、我已經睡着了,我聽到母親說:唉我可憐的孩子,命咋真苦。相這些事情基本上天天都會發生:老天爺不會管你過得如何,今天不會管你昨天的時間。忍飢挨餓 捱罵受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

我童年的回憶《3》

冬去春來!好不容易熬過了三個多月,母親打算把我們姊妹幾個送到學校。大哥“耀林”已經失學了、學起了打鐵的手藝:大姐 “素俠”乾脆不再讀書,幫母親操理家務:二哥 “巧林”送到集鎮上 上了初中。我是叔伯大哥“趙松林”把我帶到本村溝北的學校 找到了四年級的班主任:班主任姓劉 是個女老師,劉老師看我才八歲 個子也小,就把課文的知識讓我對答。可是我 還是不太懂河南方言,劉老師說:孩子還小也聽不懂老師講課,先跟一年級走着再說吧。就把我送到一年級教室,娃娃們都在上課,班主任老姓高 叫高開琪:把我分到第一排中間的座位先坐下,第二天就給我發了語文 算數和作業本。我有一個堂叔伯的姑姑叫巧玲,和我都在一年級 “我爺爺弟弟家的姑娘”,每天搬個小凳子帶我到學校上課。人就是個適應,我很快就學會了全部河南話,沒多久我就是全班學習的第一名:因爲這些書本都是我在陝西學過的內容書本。從此、老師也喜歡我了,我也參加了學校的宣傳隊,第二年我從二年級直接就跳到了三年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