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會戰結束後,華中日軍接連攻佔廣州和武漢,日本統帥部內一片歡騰,認爲民國政府必然會在短期內妥協投降。

但是直到日本軍部誘降汪精衛建立南京僞政府之時,重慶民國政府都沒有表現出絲毫妥協的跡象,這令日軍高層十分苦惱,只能繼續艱難維持日甚一日的軍費開支。

1939年8月21日,德國突然和蘇聯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這令一直將德國視爲盟友的日本大爲震動,因爲在日軍高層眼中日本真正的對手並不是民國而是蘇聯。

整裝待發的國軍

早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初期,在日軍高層中便出現了以石原莞爾等人爲代表的主和派,堅持對華不擴大策略,認爲應該將兵力集結於滿蒙地區防備蘇聯。

其實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和蘇聯的摩擦也始終沒有徹底停止張鼓峯事件日軍第十九師團幾乎被全殲,諾門罕事件更是讓日軍第二十三師團險些被成建制抹除。

蘇德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便相當於德國選擇犧牲了日本的利益,這令日本上下十分不滿,而新近組建不久的平沼內閣也因此而倒臺。

發起進攻的日軍

1939年8月27日,阿部信義重新組建日本內閣政府,不久之後歐洲再次發生鉅變,德國成功閃擊波蘭,英法也相繼對德宣戰。

面對鉅變的形式,阿部信義表示日本的當務之急仍舊是集中力量儘快解決對華戰事,而方式仍舊是截斷民國政府的物資運輸線。

武漢會戰之前民國政府主要的海上運輸中樞便是廣州,武漢會戰結束之後因爲廣州的淪陷,廣西南寧地區繼而成爲了民國海上運輸的樞紐。

國軍戰前動員

此時的民國政府共有三條運輸線,除了南寧之外還有西南和西北兩條陸上運輸線,其中西南位於大後方,而西北則是蘇聯人的運輸線,日本根本不敢染指。

於是日軍高層決定在南寧地區再次發起大會戰,而這一次日本軍部甚至將南寧之戰稱之爲是在華的最後一戰,而類似的論調在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時也曾出現。

日軍爲了保證突襲南寧的隱祕性,直接下令主攻部隊廣島師團登船之後一律不得走上甲板,只能在船艙內休整待命。

日軍防禦陣地

但是即便如此日軍準備進犯南寧的消息也很快被國軍截獲,蔣介石下令要求負責該區域的桂林行營做好戰鬥準備,務必保住國軍最後的海上運輸線。

國軍桂林行營組建於南嶽軍事會議之後,負責人爲“小諸葛”白崇禧,但是南寧之戰爆發前夕白崇禧正在重慶開會,就連其麾下參謀長都外出未歸。

桂林行營無人做主,負責守衛廣西的國軍第四戰區雖然事先得到了情報,卻一直表現的十分遲鈍,實際上時任國軍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的張發奎一直在等待白崇禧的命令。

發起進攻的日軍

張發奎是粵軍名將,但是國軍第四戰區卻是以桂軍爲主,再加上白崇禧擔任桂林行營主任,桂軍諸將便更加不把張發奎放在眼中,張發奎早已於傀儡無異。

至於負責廣西海防的第十六集團軍則更加混亂,該部出身於桂軍但是集團軍司令卻是淞滬抗戰時期的國軍名將蔡廷鍇,桂系將領對這一任命十分不滿。

因此第十六集團軍的桂系諸將便開始集體抵制蔡廷鍇就職,勢單力孤的蔡廷鍇無奈之下只好避其鋒芒,根本不敢前往第十六集團軍就職。

正在撤離的國軍

此外白崇禧的桂林行營體系十分繁瑣,從行營司令部部到前線各軍便有五級指揮體系,命令下到前線各團更是需要經過八級指揮部。

因此一直到日軍突襲南寧之時,前往的基層部隊竟然還沒有得到日軍即將發起進攻的消息,更沒有調集足夠的兵力到前線應戰,結果剛剛開戰不久南寧便宣告淪陷。

參考資料:《國殤 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紀實》、《抗日戰爭》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