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刻蠟紙,80後的老師可能都不知道是咋回事了,90後的年輕教師更是對這樣的“歷史文物”聞所未聞,但在50到70後的那些老師來看,則是滿載着回憶,一想起來,腦中還不由自主地飄過鐵筆在蠟紙上劃過的聲響、油墨的淡淡清香和別樣的情愫。

上面這張圖上的文字可不是用字模排版後印刷出來的,而是一筆一畫純手工的傑作!書寫者仿宋字功底極深,點畫之間仿若尺規度量,比起現在的印刷體真是不遑多讓。

更值得佩服的是,這樣的文字不是用鋼筆書寫在普通紙張上的,而是用鐵筆在蠟紙上寫就,在油印機上一張張地推印出來的!

上面這張圖展示的便是刻蠟紙的過程和細節。書寫者手執鐵筆,將蠟紙鋪在專門的鋼板上,然後將需要的內容書寫在蠟紙上,寫完後,便可以進行油印。

有人說,這不是挺簡單的事?無非是換了一套書寫工具罷了。那真是小看了刻蠟紙了!

爲什麼要用“刻蠟紙”這種說法?事實上已經表明了這事兒不好乾!它就相當於在蠟紙上進行雕刻,就是一門工藝,而不是簡簡單單地隨手書寫。

首先,字要寫得好。尤其是工整,現在習慣用電腦、手機打字的小年輕們和一些愛搞“創新”的所謂書法家們,他們要來刻蠟紙肯定慘不忍睹。刻蠟紙最能體現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寫規範字。特別適合的字體就是仿宋,四四方方,橫平豎直,點畫有力,而且排版起來特別清爽整齊。

90年代中葉,我到農村中學任教,學校教導處有個老職工,專司油印和打鈴,他文化不高,講話口吃,所以不上講臺,但他的一筆仿宋字堪稱一絕!當時,連鄉里要出什麼重要的宣傳冊都會專門來請他動筆。

其次,工具不好掌握。蠟紙易滑,鐵筆太尖銳,力度的控制非一日之功。用力小了,筆畫發飄,刻出來的深度不夠,印出來的字跡就很淺,甚至許多地方透不過油墨,全是空白;用力過大,則直接把蠟紙劃破了、戳穿了,油印時油墨就會直接滲透到紙上,就像在溼了水的紙上寫字,筆畫混作一團,而且,會很髒!

還有,刻寫時,鐵筆的筆觸要貼合鋼板上的紋路,不能亂刻一通。

我高一時便喜歡寫字,專寫楷書和隸書,語文老師就捉了我作苦力,每週末讓我替他刻一套試卷。辛苦自不必說,語文試卷上面可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啊!一套試卷刻下來,真是頭暈眼花手抽筋。冬天幫老師刻蠟紙,更是手上凍出了凍瘡,又癢又痛!

有一回,假日回家,老師讓我刻蠟紙,鐵板很重,我懶得學校家裏來回帶,就尋思鋼板不就是個平整的硬物麼,能墊在蠟紙下面就行,便自作聰明在家裏的玻璃檯面上刻好了蠟紙。結果杯具了,根本印不出來!這件事的後續是被老師臭罵一頓的我又重新在鋼板上刻了一遍,懂得了一個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收穫了一個教訓:不要耍小聰明,弄巧一定會成拙的

不過,誰能想到,刻蠟紙居然成了我當老師時候的傍身之技呢?

初進學校,教導處那個倨傲的老人就想給我個下馬威,在他眼裏只有兩種老師,一種是會刻蠟紙的好老師,一種是不會刻蠟紙的不合格老師。而我,憑第一張蠟紙就讓他對我刮目相看,從此對我格外地好。

比如說,學校的油印室是他掌管的,給老師多少蠟紙、什麼時候讓老師印試卷,全是他說了算。對於那些不入他法眼的老師,他顯得特別吝嗇,蠟紙總是一張一張地發,而對於我,則是一發就是一筒。

因爲,他從來不擔心我會刻壞了蠟紙,他也不擔心我刻的蠟紙印刷出來的效果。但是,他很瞧不上我的油印技術,在我印了兩回,弄得頭上手上全是油墨之後,他就不讓我印,而是親自操刀。

他說,實在想不通,蠟紙刻得這麼好的人,竟然不會油印,簡直是糟蹋了你刻的蠟紙!

於是,他自告奮勇地成爲了我的“專職油印師”,這可羨慕壞了我的一幫同事,他們也實在想不通,那個尾巴翹到天上的老人爲什麼會對我另眼相待。

以前,我以爲是因爲我跟他一姓,我嘴巴甜,經常叫他長輩的緣故。這些年,我才領悟過來,可能更因爲他在我刻的蠟紙上看到了跟他一樣的工匠精神吧!

回憶完過去,劍客老師還想再叨叨幾句:

1,做一件事,成本越高,越會重視。

比如佈置作業、出試卷,用現成的海量的輔導資料,老師付出的成本太少,隨意性就會很大,而如果作業、試卷還能交由家長或者學生代爲批改,則更會張口就來,多多益善,反正自己不花什麼成本。但如果作業、試卷都是像我們當年那樣親自手抄,一筆一畫刻蠟紙油印出來的,那就勢必會認真篩選題目,儘可能降低成本也要提高收益。

2,當老師,需要有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

練好自己的內功、基本功,用真正的實力來贏得家長的信任、學生的愛戴。科技的進步,讓老師從繁冗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些節省出來的時間,認真思考,自我提高,而不是變得懶惰懶散。

對此,你有什麼高見?歡迎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