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重在寫意,如果理解不透畫中所要表達的意境,那這一張作品就等於是缺失了一部分。真正地繪畫大師都重在寫意,表達繪畫工筆的背後內容更爲重要。

下面我們講到的是一張600多年前的《流民圖》,是明朝的周臣所畫。這一張作品一共有12冊頁,而且作品已經被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收藏着。

600年前的《流民圖》,和蔣兆和的一樣精彩,比齊白石還畫得好!

我們知道明朝人物的特點就是比較粗線條,而且絲毫沒有宋人繪畫人物的筆法與影子。

但在這一張《流民圖》之中,大家可以看到作品精妙的筆式,用自己的筆描述出當時的歷史背景。

首先這一系列的繪畫描述的是當時的一種流民主題繪畫,也就是大家所理解的現實主義繪畫。像這一種接地氣的繪畫還真不多,該作品詳細地反應了整個社會的民間疾苦,把底層人的社會真實的表達了出來。

簡單的來形容,作品非常的真實,看到作品的細節就像看到了當時照相機留下來的圖片一樣。

而這一些出現在繪畫作品之中的人物,每一個都是營養不良的樣子,而且衣衫襤褸像乞丐。甚至畫中還真有瘦骨嶙峋的乞丐,餓與瘦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另外就是作者把餓與瘦這兩個詞刻畫得非常生動,比如那一種飢寒疲病的狀態,在毛筆繪畫的線條配合之下令人心生憐憫。古代窮人真的是活得太苦了,臉上身上看不到半點的幸福,甚至還有抱着嬰兒的婦人,在地上匍匐的老太太。

看到這一些繪畫作品的時候,大家有沒有想到蔣兆和老先生的作品呢?同樣他也有一張《流民圖》,而且與這一張明朝作者的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很多人看來,這一張作品的人物描寫與蔣兆和老爺子所畫的人物形象、神態、表情出奇的一致。雖然繪畫的手法變化了,繪畫的顏料與時代不同,但表達的那一種顛簸流離中的流民各盡其態,苦海求生的那一種不容易是相同的。

當作品與欣賞者建立起了交流的通道,那大家都會對這樣子的作品留下印象。甚至有不少的網友表示這樣子的作品比齊白石筆下的人物高明太多,非常妙,是不錯古代藝術珍寶,值得現代人學習與珍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