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元首”這個稱謂其實是自己琢磨出來的,其官方職務內涵是“德國總統兼總理”(1934年8月2日中午,希特勒宣佈就任德國元首兼政府總理,取消總統職銜)。根據當時的德國憲法規定,總統同時也是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所以從法理上說,國防軍將領們都必須聽命於希特勒,但這僅僅是一方面。

希特勒帶着他的黨1933年上臺時,只是擔任了政府總理,並且是由老總統興登堡任命來組閣的,而這位年邁的老總統不僅掌握着軍權,還是一戰的英雄和德軍的精神領袖,所以在希特勒面前,興登堡那是大山一般存在。你注意看興登堡在世時與希特勒的合影,就知道在他面前,小鬍子是有多麼尊重和恭順了。

換句話說,如果在1933年到1934年間,希特勒想搞點什麼出格的事情,興登堡分分鐘就可以拿掉他,因爲個人威望高、因爲軍隊效忠於他。希特勒之所以不得不清洗衝鋒隊,一方面是參謀長羅姆太得瑟威脅到他的地位,其實另一個方面就是屈服於興登堡和軍方的巨大壓力,後兩者的態度很明確:你不自己動手幹掉羅姆,那我們就幹掉你。

(賴歇瑙)

可惜興登堡實在太老了,年已87歲,撐到1934年8月2日終於掛了。而此時通過一年多的經營和拉攏,希特勒和他的黨已經成爲德國最大的黨派,個人勢力也膨脹很快,因此順利地接掌總統權力(戈倍爾很可能僞造了興登堡的遺囑,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成爲當時德國最具權力的人物,再也沒有誰可以影響他或者命令他了。在這個特別的時間點上,德國國防軍高層迅速表達了效忠,從而讓小鬍子一躍掌握了軍權。

因爲當時的一些高級將領已經成爲納粹思想的擁護者,比如國防部長辦公廳主任賴歇瑙(後來的陸軍元帥),在他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下,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司令勃洛姆堡、陸軍總司令弗裏奇在興登堡逝世24小時之內,就代表國防軍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而這一違背當時魏瑪共和國憲法的效忠誓詞,就出自賴歇瑙之手。

(羅姆)

爲什麼違反憲法呢?因爲這個誓詞不是對德國、也不是對憲法的,而是對希特勒個人宣誓效忠,這個毛病就大了。賴歇瑙口授並且由一名少校記錄整理的誓詞原文如下:“我在上帝面前作此神聖的宣誓,我將無條件服從德國國家和人民的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阿道夫。希特勒,作爲一個勇敢的軍人,願意在任何時候爲實現此誓言不惜犧牲生命”!

其實部分德軍將領反對如此着急和對某個人進行宣誓效忠,因爲他們注意到了讓希特勒完全掌控軍全可能帶來的後果,比如後來參與1944年“720政變”的貝克將軍就把這一天稱爲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那麼爲什麼掌權的一批德軍將領迅速倒向希特勒呢?有兩點很重要的原因,其一是希特勒爲了拉攏陸軍,在態度和承諾上有很大欺騙性,其二是德國軍人普遍存在的復仇情緒。

也就是說,這幫人希望在希特勒的領導下重整軍備,將德國國防軍重新變回歐洲最強大的軍事機器,一掃戰敗後的恥辱和《凡爾賽和約》帶來的約束,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政治頭腦不那麼靈光的軍人們所夢寐以求的,無論是高級將官還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這樣的少壯派將校,莫不如此,只有軍隊強大了,軍人才有地位和榮光。

當然了,這幫人還預料不到希特勒會把德國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是重整軍備和重振軍威仍然是他們渴求的,而希特勒也充分利用了德軍內部的這種思潮,順利攫取軍權。所以要把國防軍和黨衛軍的效忠行爲區分開來,黨衛軍聽命是因爲希特勒是納粹黨首,而國防軍服從是因爲希特勒是法定的政府和軍隊領導人,並且給國防軍上下畫了一張大餅。

而一旦希特勒鞏固了權力之後,他立即下手搞掉了勃洛姆堡、弗裏奇等人,將原來的政府所屬國防部取消,而成立了由他直接掌握的“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並且選擇了政治上緊跟他的凱特爾爲最高統帥部參謀長,直接領導陸海空軍的總司令部,到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麼人可以撼動他的軍權了。而實際上,德國陸軍本可以自1934年8月輕而易舉拿下希特勒,但是他們選擇了服從和效忠。

所以除在法理上只能承認希特勒的統帥地位之外,這份誓詞也極大束縛了德國軍官的手腳,受普魯士軍隊歷史因素的影響,德國軍官當年的榮譽感很強,違背自己的誓詞然後反對希特勒是很難抉擇的事情。隆美爾元帥在西線擔任集團軍羣總司令時,已經大致瞭解密謀集團的企圖,但是在希特勒沒有掛掉之前,他仍然拒絕直接參與進來。

無它,作爲比較傳統的軍人,隆美爾認爲違背誓言去從事推翻希特勒的活動,不是那麼光彩。結果就是在不參與不舉報的狀態下,終於也成爲了殉葬品,這是那個瘋狂的年代中,許多德國軍官的無奈和悲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