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中,針對新產品的開發進行快速的測試,然後上線,然後不斷地發現問題再修正,就這樣循環往復,最新一版的產品即是打磨出來現有的最好的產品——這個就是迭代思維。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要使用的手機、手機中的各種APP都是通過這種迭代打磨出來的產品。

第一代手機大哥大,功能只有打電話;隨後不斷改進,體型越來越小,功能除了打電話又增加發短信、玩遊戲、拍照錄像……總之就是一直在發現不足,然後更新替換。

我們可以發現這種迭代思維中最重要的即凡事先幹起來,然後再改進。

實際上,擁有這種迭代思維不僅僅是針對對互聯網人,對於那些想要成功的人來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甚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很有用的,真正的高手不是謀定而動,而是先行動起來再不斷迭代。

一、 別想着一步到位,先幹起來再說

爲什麼世間有很多拖延症?因爲他們都太想一步到位,直接做到完美了,如果做不到完美,他們寧可什麼也不做。

而迭代思維中最重要的是跨出第一步,即先把事情做起來,而拖延症就是迭代思維中最大的敵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多少人是死於成功第一殺手“拖延症”刀下的?數不勝數。那些成功的人,又有幾個是拖延的?

蒂莫西·A·皮切爾在《戰勝拖延症》一書中談到:“拖延是對生活本身無所適從的問題。當拖延目標時,我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克服拖延症最好的方式是告訴自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只有先完成,才能不斷完善,最終才能完美,這也是迭代思維的核心。

當時,我和朋友同時說要做公衆號時,我就是這樣告訴自己的,克服拖延症,先做起來再說。於是我開始去研究如何做一個公衆號。

從最開始的申請賬號,到寫了第一篇文章,然後又慢慢去琢磨怎麼排版,所以我的公衆號也經歷了古早很土的排版風格到現在的清新清晰舒適的版面,文風也從生澀逐步走向成熟。

一切都是慢慢摸索,現在也算是做起來了。

但最近我問到朋友的公衆號做的怎麼樣時,朋友卻說,沒有做。當時就只有一個想要做的想法,但沒有付出行動,又聽聞做公衆號很麻煩,而且做的人又很多,自己沒有名氣又沒什麼流量,還是算了吧。

你看,做成功的人往往不是那些畏手畏腳或什麼都做得很完美的人,而是那些先做起來了的人。

這就是迭代思維中重要的第一步,克服拖延症,凡事先幹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

二、 凡事只有先幹起來,才能迭代更新

若想做成功某一件事情或者產品,我們一定是要先幹起來的,只有我們把這個東西做起來,然後纔有機會去迭代更新。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說現代社會更新換代速度太快了,沒錯,迭代思維中最重要的核心點就是快速試錯。

馬未都曾說道:“我們生活中,希望我們每一步都走對但不幸的是,我們每個人的每一步都會走錯,問題是在下一步,你有沒有糾錯的可能。”

在衆人都覺得前有淘寶後京東的時候,電商是很難再做起來了,卻沒想到拼多多橫空出世,並且以一種新型的模式即發起拼團,迅速的出現在大家的視野,即使你沒有用過,但也一定收到過親朋好友發來的“幫我砍一刀”等信息。

之後主打價格低的拼多多被指太多假貨,甚至在2018年7月,被央視點名批評,但後來拼多多下架幾百萬的商品,又下血本推出“百億補貼計劃” ,假一賠十,直接擊敗“假貨問題”。

不管怎麼說,拼多多就是先幹起來了,而之後的各種問題,都是迭代。這也可以看出凡事一定是要先幹起來,纔有之後完善的機會,你離成功也更近一步。

三、 別害怕目標太遠大,利用“微習慣思維”可以很輕鬆

凡事先幹起來,並不是說一下子就要定個遠大目標然後一下子就實現它。事實上,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

欲成大事,必先就小事。人是有惰性的,當實際與預期差太遠時,你的大腦會直接告訴你,這件事完不成,別幹了!所以凡是先幹起來,從小事開始幹起。

這就需要利用微習慣做事。斯蒂芬·蓋斯在他的《微習慣》一書中介紹道:“微習慣體系的基礎在於‘微步驟’,那些‘小得不可思議的一小步’。”

比如說,你想要減肥,你規定自己每天做100個俯臥撐,跑10公里,可能這樣做的結果只能堅持個1兩天,然後就不情願去做了。

但如果你給自己規定每天就做1個俯臥撐,跑1公里,那你的大腦就會告訴你,這太簡單了,於是你在不知不覺地完成了這些任務,不會覺得有太多的負擔。而且你做俯臥撐的時候,真的就只是做1個嗎,跑步真的就只跑1公里嗎?

當這些成爲習慣,你做的只會越來越多。每一件小事加起來的背後,就是質的飛躍。凡事先幹起來,從小事開始幹起,這樣你就離成功不遠了。#職場提升#

結語

在這個機遇很多,發展速度很快的時代,我們也必須擁有互聯網時代的“迭代思維”。

擁有迭代思維,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容易抓住機遇,走向成功。克服拖延,凡事先幹起來,從小事開始幹,然後迭代更新。

而迭代思維的重中之重是凡事先幹起來,核心是要勇於快速試錯。完成一定是比完美重要的,完成了纔有機會完善,完善才更接近完美。

總之,不要怕這怕那,先行動起來,成功就已經近在咫尺。

本文來自投稿,作者:烏龍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