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時代中銀基金權益人才凋零,歐陽力君所管產品年內業績不佳

來源:全球財說

上海的中銀基金有兩位名字是四個字的基金經理,一位是錢亞風雲,另一位則是歐陽力君。

二人均是主動權益類產品基金經理, 2020年以來錢亞風雲的業績尚能維持40%水平,但任職將近3年的歐陽力君卻栽了根頭。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歐陽力君目前在管的基金包括中銀互聯網+股票和中銀優秀企業混合,兩隻產品無一例外均爲迷你型基金,三季度末份額分別爲0.63億元和0.92億元.

同時,從年內的淨值回報率看,截至11月11日收盤,兩隻基金的回報分別僅爲11.61%和21.42%,同類排名均較爲靠後。

規模約束操作

基金經理重倉科技股徒勞無功

從兩隻產品的情況看,歐陽力君均非產品的首任基金經理。

首先看中銀互聯網+股票,歐陽力君從2019年的9月開始接替首任基金經理鄔煒,至今管理時間不到1年半,任職回報大約爲-1.10%。

仔細探尋他業績落後的原因,《全球財說》發現規模的壓力導致無法放開手腳或是最爲直接的原因。

基金三季報顯示,基金經理秉承連續多個季度重倉科技股的思路,十大重倉中包括了恒生電子歌爾股份立訊精密等多隻科技領域的牛股,並且這種重倉科技的思路已貫穿多個季度。

就第三季度來說,除去頭號重倉恒生電子佔比達到6.71%外,其餘的9只股票基本都集中在4%-5.5%的區間範圍內。可惜考慮到基金的迷你規模,即便其中有北方華創等3只年內翻番牛股,但對基金組合的貢獻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拉長週期,2020年科技股與2019年單邊上行的情況迥然不同,受到疫情對原材料供應和外交關係等多重因素影響,板塊震盪波動明顯加劇。同時,單一重倉科技板塊卻不敢集中持股前十標的,導致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持股集中度不高,顯而易見這是受到產品規模因素的拖累。

於是,產品業績淪落榜尾也讓基金規模顯得愈加沉淪。

誠然,基金嚴格遵守契約重配科技股無可厚非,但是否應該思路變通一下先追逐二級市場熱點板塊吸引資金追捧以便度過清盤危機呢?

另一隻歐陽力君管理的產品就是中銀優秀企業。由於兩隻產品契約規定的不同,所選的重倉股中雖然有所重疊,但是僅限於北方華創、吉比特等幾隻標的股。

不過同樣的問題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同樣是受到規模限制,基金經理持股集中度並不高。三季報顯示,第一大重倉股吉比特也僅爲5.27%而已,領先第十大重倉股璞泰來不到兩個百分點。

功勳老將陳軍轉投東吳基金

中銀權益團隊缺乏靈魂人物壓陣

歐陽力君的業績疲軟,多少也與經驗欠豐有着直接關係。

目前,從中銀主動權益基金經理隊伍看,此前名氣最響亮的無非兩位,一位是陳軍,另一位則是女將嚴菲。

天天基金網數據表明,陳軍目前的基金經理崗位任職時間接近13年半,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中銀基金拼搏揮灑青春,曾任公司的副執行總裁等要職。

其代表作中銀收益混合,陳軍掌舵13年半,最終的任職回報定格在554.64%。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位在中銀基金功勳卓著的老臣,離職後卻選擇了排名相差懸殊的東吳基金。最新資料顯示,陳軍已經出任東吳新興成長混合的基金經理。

在陳軍離開後,中銀基金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在職人員中,目前名氣最大的當屬嚴菲。這位從業時間超過13年的公募老將,目前在中銀基金總共管理着5只產品,合計帶貨規模卻僅僅爲12.14億元,平均單隻產品規模不足2.5億元。

同時,最佳的任職回報還是其早年在融通時代所取得的。

從2020年的情況看,嚴菲所管理的基金業績大多中規中矩,僅有一隻產品中銀美麗中國混合的收益超過50%。

不過,今年她已經兩次披掛上陣擔任新發基金的基金經理,兩隻產品分別爲中銀宏觀策略混合和中銀健康生活混合。最新數據顯示,兩隻基金的規模分別爲9.97億元、0.70億元。持倉方面,嚴菲所選股票中也有漲幅翻番標的,但對於醫藥、白酒、科技三大主流基金抱團板塊的覆蓋不足一定程度上成爲制約業績空間的關鍵所在。

2020年所剩交易日不多,中銀也失去了陳軍這棵參天大樹,2021年若想競爭爆款,中銀基金將派出何人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