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约翰尼·德普离开《神奇动物3》剧组之后,越来越多的相关细节陆续被媒体曝光。

华纳在公开声明中表示约翰尼·德普是被要求辞职的,而德普随后也在ins上发表了对剧组的感谢。很容易猜到,这次请辞其实是双方皆有准备的“和平分手”。

THR在11月10日发出的曝光新闻证明了这个猜测,消息指出,德普事实上早就为此做好了准备,只是在等待法院判决出炉作为这个决定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说这个结果称得上是意料之中,但当事件发生时,遗憾和不解情绪仍然不可避免。

尤其联想起华纳在2017年的信誓旦旦和此后对德普的坚守,此间落差更有些令人难以接受。

回顾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好莱坞如今的大背景,这次生意场、名利场上的态度转变,以及《神奇动物3》剧组的最终决定,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不好的开始。

问题不仅出现在华纳,对于整个好莱坞电影界而言,这个决定是否真的“正确”?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关于此事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从头说起。

01180度的态度转变

时间回到2017年,MeToo运动的高峰时期,德普在这一年遭受了前妻艾梅柏·希尔德的正面指控。

处在MeToo浪潮中心的好莱坞明星们,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声援战”,艾梅柏·希尔德迅速占据了舆论高位,德普一时间声名狼藉。

此时正处于《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的拍摄期,身在剧组中的德普已经在网络上遭受了大量的谴责,很多《神奇动物》系列的粉丝开始强烈反对德普继续在系列电影中演出。

但此时,剧组并不打算放弃这位出色的演员,导演大卫·耶茨和华纳兄弟的发言人都公开表示将坚定支持约翰尼·德普。

作为《哈利波特》原著作者,《神奇动物》系列编剧,JK罗琳拥有选角或重新选角的权力,她也相当坚定地相信德普,并表示从未后悔选择德普扮演格林德沃。

2017年12月,她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声援德普,文中提到:

基于我们对目前情况的了解,电影制片人和我不仅对坚持我们最初的演员阵容感到自豪,而且仍然对让约翰尼在电影中扮演主要角色十分满意。我接受有一些人对我们选角的不满,但是,每个人的良心不受任何组织管辖。在虚拟世界内外,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华纳和JK罗琳的态度,在《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电影中得到了检验,德普不仅出演了这部电影,还拥有了主角级别的叙事比重。

但是,3年后,无论是华纳还是JK罗琳,对德普的态度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今年11月6日,华纳兄弟以简短的声明确认了德普的退出,声明中对德普的付出进行了致谢,并确认“格林德沃这一角色将被改写”。

最新消息是,演员麦斯·米克尔森正在与华纳商讨接任这个职位。

美国《综艺》杂志在10日的报道中称,JK罗琳仍然拥有这次辞退的否决权,但她并未干涉决策,也没有发表任何公开声明,并且最终在相关合约上签了字。

180度的态度逆转因何产生?根据《综艺》杂志分析,片方的新东家AT&T才是罪魁祸首。

《综艺》掌握到的内部消息称,片方在新东家AT&T入主之后就出现了作风上的剧变,华纳在AT&T的坚持下成为道德容忍度最低的片场,不再对好莱坞明星放宽道德标准。

有趣的是,德普的合约中并没有道德条款,因此“劝退”就成了最终手段。

且不论他们对“德普家暴”这宗尚未有定论的案件是否反应过度,片方360度的态度转变以及德普辞退已经成为既定现实,并且很可能将对华纳、好莱坞电影业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02是正确的商业决定还是双标的结果?

不谈道德上的对错,华纳辞退德普,确实是商业上的合理决定。

德普这次对《太阳报》诽谤控诉案的败诉,经过媒体渲染,已经让他在名声上坠至新的低点,如果继续让他出演《神奇动物》系列,很有可能对票房成绩有负面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很可能在《神奇动物2》已经产生,这部电影仅仅收获6.5亿美元票房,远低于华纳预期。

虽然质量上的不足是主要原因,但亦无法排除德普“坏声誉”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两年卷入类似纠纷的还有著名导演伍迪·艾伦,他的前妻和继子指控他侵犯了养女宋宜,但宋宜这个当事人坚决否认。

法庭尚且不能对事件进行裁决,伍迪·艾伦的名字已经被写进了好莱坞的封杀大名单。

由他执导的《纽约的一个雨天》一度遭到雪藏,最终上映之后票房惨淡,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

因此毋庸置疑的是,电影人的负面消息(无论被证实与否),确实会对其所参与电影的票房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这种前提条件下,支持艾梅伯而非德普毫无疑问是精明的商业决定——前者主演的《海王》在《神奇动物2》上映同年创下了DC电影的票房纪录。

但辞退争议艺人的决定,对于这个行业而言必定不是一个好的开端。

首先,德普绝非《神奇动物》系列电影中的唯一一个“争议艺人”,如果按统一道德标准衡量的话,该辞退的不应该只有德普。

如果继续往下执行,这部电影、甚至华纳,都将陷入对大众舆论无止境让步的窘境。

仅谈论《神奇动物》这个IP本身,编剧JK罗琳就有些自身难保。

罗琳口无遮拦的习惯一直为人诟病,她在今年反复为自己关于跨性别身份界定的理论辩护,引起了大量媒体、公众的声讨。

系列IP粉丝的忠诚度因此大大降低,那么如果艺人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确实被纳入了华纳的考察范围,罗琳是否也理应辞退?

华纳对罗琳事件的回应非常有意思——“包容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文化”,言下之意:罗琳和反对者都没有错,不打算干涉。

此外,作为系列主演之一,埃兹拉·米勒同样在今年陷入了不小的麻烦,别忘了,他也是华纳《闪电侠》的主演。

4月,这位演员被拍到在冰岛的一家酒吧外对一名女性施暴,视频显示埃兹拉·米勒掐住了该女子的喉咙,并将她摔到了地面上。

后来有人称米勒还对着工作人员吐口水,态度非常嚣张,也有人力挺米勒,说这只是“开个玩笑”。

但事件并没有继续发酵,甚至演员本人和华纳公司都未有任何公开声明,当事人未发声,事件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了。

重新审视德普、罗琳、米勒在这几年间陷入的纠纷,三者有着一个共同点:除当事人意外,谁都无法做出客观的判断。

德普事件是家庭纠纷,罗琳参与的是观点博弈,米勒的斗殴视频则没有人确切知道事情全貌。

为何只有德普被辞退?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相关事件涉及到女权这一热点社会议题,在这个背景之下,程度最重。

当华纳做出这个决定时,理应想到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

03让步的连锁反应

一次对舆论让步带来的后果可能比想象中严重,对于这部电影、对于华纳、对于好莱坞电影业而言,它们必将面临一连串的拷问和抉择。

如果跨性别议题有朝一日成为了MeToo同级别的社会热点,是否应该延续同一道德判断标准辞退罗琳?

如果明星银幕以外的过往言行继续影响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评判,埃兹拉·米勒又该不该从演员大名单中去除?

如果对于法律都尚且无法判断对错的事件,可以在法庭外进行这样的“裁决”,那么其他好莱坞演员是否都应该接受舆论的重新“审判”?

一次让步,两次让步,越来越多次的让步,只会让类似的封杀、辞退事件变得越来越名正言顺。

更何况矫枉过正的封杀文化、取消文化,也已经在把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从业者卷入其中。

如果说对伍迪·艾伦的封杀是这一风气的开端,那么紧随其后约翰尼·德普的辞退事件,是不是就证明了“封杀文化”在这个时期的“正确性”?

让我们继续假设下去,如果德普和伍迪·艾伦最终拿出了关键证据,证明自己是被陷害的,但他们在这期间所蒙受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到了那个时候,电影业、外界又将如何对待这两位电影人?

约翰尼·德普在11月6日的声明中说:

我的决心仍然坚定,我仍打算证明对我的指控是错误的。我的生活和职业不会被这个时刻所限定。

对于我们观众而言,所能做的只有不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等待法院给出公正的裁决,而非轻易用言语向当事人施加“私刑”,也只能祈祷不会有更多电影人的生活和职业被“这样的时刻”所限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