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約翰尼·德普離開《神奇動物3》劇組之後,越來越多的相關細節陸續被媒體曝光。

華納在公開聲明中表示約翰尼·德普是被要求辭職的,而德普隨後也在ins上發表了對劇組的感謝。很容易猜到,這次請辭其實是雙方皆有準備的“和平分手”。

THR在11月10日發出的曝光新聞證明了這個猜測,消息指出,德普事實上早就爲此做好了準備,只是在等待法院判決出爐作爲這個決定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說這個結果稱得上是意料之中,但當事件發生時,遺憾和不解情緒仍然不可避免。

尤其聯想起華納在2017年的信誓旦旦和此後對德普的堅守,此間落差更有些令人難以接受。

回顧事件的發展過程以及好萊塢如今的大背景,這次生意場、名利場上的態度轉變,以及《神奇動物3》劇組的最終決定,無論怎麼看都是一個不好的開始。

問題不僅出現在華納,對於整個好萊塢電影界而言,這個決定是否真的“正確”?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關於此事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必須從頭說起。

01180度的態度轉變

時間回到2017年,MeToo運動的高峯時期,德普在這一年遭受了前妻艾梅柏·希爾德的正面指控。

處在MeToo浪潮中心的好萊塢明星們,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聲援戰”,艾梅柏·希爾德迅速佔據了輿論高位,德普一時間聲名狼藉。

此時正處於《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的拍攝期,身在劇組中的德普已經在網絡上遭受了大量的譴責,很多《神奇動物》系列的粉絲開始強烈反對德普繼續在系列電影中演出。

但此時,劇組並不打算放棄這位出色的演員,導演大衛·耶茨和華納兄弟的發言人都公開表示將堅定支持約翰尼·德普。

作爲《哈利波特》原著作者,《神奇動物》系列編劇,JK羅琳擁有選角或重新選角的權力,她也相當堅定地相信德普,並表示從未後悔選擇德普扮演格林德沃。

2017年12月,她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長文聲援德普,文中提到:

基於我們對目前情況的瞭解,電影製片人和我不僅對堅持我們最初的演員陣容感到自豪,而且仍然對讓約翰尼在電影中扮演主要角色十分滿意。我接受有一些人對我們選角的不滿,但是,每個人的良心不受任何組織管轄。在虛擬世界內外,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做我們認爲正確的事情。

華納和JK羅琳的態度,在《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電影中得到了檢驗,德普不僅出演了這部電影,還擁有了主角級別的敘事比重。

但是,3年後,無論是華納還是JK羅琳,對德普的態度都有了巨大的改變。

今年11月6日,華納兄弟以簡短的聲明確認了德普的退出,聲明中對德普的付出進行了致謝,並確認“格林德沃這一角色將被改寫”。

最新消息是,演員麥斯·米克爾森正在與華納商討接任這個職位。

美國《綜藝》雜誌在10日的報道中稱,JK羅琳仍然擁有這次辭退的否決權,但她並未干涉決策,也沒有發表任何公開聲明,並且最終在相關合約上籤了字。

180度的態度逆轉因何產生?根據《綜藝》雜誌分析,片方的新東家AT&T纔是罪魁禍首。

《綜藝》掌握到的內部消息稱,片方在新東家AT&T入主之後就出現了作風上的劇變,華納在AT&T的堅持下成爲道德容忍度最低的片場,不再對好萊塢明星放寬道德標準。

有趣的是,德普的合約中並沒有道德條款,因此“勸退”就成了最終手段。

且不論他們對“德普家暴”這宗尚未有定論的案件是否反應過度,片方360度的態度轉變以及德普辭退已經成爲既定現實,並且很可能將對華納、好萊塢電影業產生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02是正確的商業決定還是雙標的結果?

不談道德上的對錯,華納辭退德普,確實是商業上的合理決定。

德普這次對《太陽報》誹謗控訴案的敗訴,經過媒體渲染,已經讓他在名聲上墜至新的低點,如果繼續讓他出演《神奇動物》系列,很有可能對票房成績有負面影響。

並且這種影響很可能在《神奇動物2》已經產生,這部電影僅僅收穫6.5億美元票房,遠低於華納預期。

雖然質量上的不足是主要原因,但亦無法排除德普“壞聲譽”帶來的負面影響。

近兩年捲入類似糾紛的還有著名導演伍迪·艾倫,他的前妻和繼子指控他侵犯了養女宋宜,但宋宜這個當事人堅決否認。

法庭尚且不能對事件進行裁決,伍迪·艾倫的名字已經被寫進了好萊塢的封殺大名單。

由他執導的《紐約的一個雨天》一度遭到雪藏,最終上映之後票房慘淡,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

因此毋庸置疑的是,電影人的負面消息(無論被證實與否),確實會對其所參與電影的票房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這種前提條件下,支持艾梅伯而非德普毫無疑問是精明的商業決定——前者主演的《海王》在《神奇動物2》上映同年創下了DC電影的票房紀錄。

但辭退爭議藝人的決定,對於這個行業而言必定不是一個好的開端。

首先,德普絕非《神奇動物》系列電影中的唯一一個“爭議藝人”,如果按統一道德標準衡量的話,該辭退的不應該只有德普。

如果繼續往下執行,這部電影、甚至華納,都將陷入對大衆輿論無止境讓步的窘境。

僅談論《神奇動物》這個IP本身,編劇JK羅琳就有些自身難保。

羅琳口無遮攔的習慣一直爲人詬病,她在今年反覆爲自己關於跨性別身份界定的理論辯護,引起了大量媒體、公衆的聲討。

系列IP粉絲的忠誠度因此大大降低,那麼如果藝人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確實被納入了華納的考察範圍,羅琳是否也理應辭退?

華納對羅琳事件的回應非常有意思——“包容多元化和多樣性的文化”,言下之意:羅琳和反對者都沒有錯,不打算干涉。

此外,作爲系列主演之一,埃茲拉·米勒同樣在今年陷入了不小的麻煩,別忘了,他也是華納《閃電俠》的主演。

4月,這位演員被拍到在冰島的一家酒吧外對一名女性施暴,視頻顯示埃茲拉·米勒掐住了該女子的喉嚨,並將她摔到了地面上。

後來有人稱米勒還對着工作人員吐口水,態度非常囂張,也有人力挺米勒,說這只是“開個玩笑”。

但事件並沒有繼續發酵,甚至演員本人和華納公司都未有任何公開聲明,當事人未發聲,事件就隨着時間的流逝被遺忘了。

重新審視德普、羅琳、米勒在這幾年間陷入的糾紛,三者有着一個共同點:除當事人意外,誰都無法做出客觀的判斷。

德普事件是家庭糾紛,羅琳參與的是觀點博弈,米勒的鬥毆視頻則沒有人確切知道事情全貌。

爲何只有德普被辭退?唯一的解釋只能是相關事件涉及到女權這一熱點社會議題,在這個背景之下,程度最重。

當華納做出這個決定時,理應想到可能造成的連鎖反應

03讓步的連鎖反應

一次對輿論讓步帶來的後果可能比想象中嚴重,對於這部電影、對於華納、對於好萊塢電影業而言,它們必將面臨一連串的拷問和抉擇。

如果跨性別議題有朝一日成爲了MeToo同級別的社會熱點,是否應該延續同一道德判斷標準辭退羅琳?

如果明星銀幕以外的過往言行繼續影響觀衆對影視作品的評判,埃茲拉·米勒又該不該從演員大名單中去除?

如果對於法律都尚且無法判斷對錯的事件,可以在法庭外進行這樣的“裁決”,那麼其他好萊塢演員是否都應該接受輿論的重新“審判”?

一次讓步,兩次讓步,越來越多次的讓步,只會讓類似的封殺、辭退事件變得越來越名正言順。

更何況矯枉過正的封殺文化、取消文化,也已經在把越來越多的好萊塢電影從業者捲入其中。

如果說對伍迪·艾倫的封殺是這一風氣的開端,那麼緊隨其後約翰尼·德普的辭退事件,是不是就證明了“封殺文化”在這個時期的“正確性”?

讓我們繼續假設下去,如果德普和伍迪·艾倫最終拿出了關鍵證據,證明自己是被陷害的,但他們在這期間所蒙受的損失已經無法挽回,到了那個時候,電影業、外界又將如何對待這兩位電影人?

約翰尼·德普在11月6日的聲明中說:

我的決心仍然堅定,我仍打算證明對我的指控是錯誤的。我的生活和職業不會被這個時刻所限定。

對於我們觀衆而言,所能做的只有不被輿論牽着鼻子走,等待法院給出公正的裁決,而非輕易用言語向當事人施加“私刑”,也只能祈禱不會有更多電影人的生活和職業被“這樣的時刻”所限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