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淘寶網發行)

自序

(一)

《論語》自產生以來,一直在培養、教導國民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以論語爲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領域就佔據着支配地位。由於《論語》語句精煉,較難理解,論語的註疏應運而生。《論語》及其註疏構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

三國兩晉之後,儒家思想漸衰,佛教傳入,道教興起。朱熹等人將佛教、道教的理念引入儒家思想,對以《論語》爲代表的儒家經典作了新的註釋,賦予儒家思想以新的時代內涵,儒家思想得以重生。此時,距儒家思想的產生已經一千餘年。重生的儒家思想再次成爲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歷經宋元明清,直到近代。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的大炮打開,以基督教文明爲代表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中國,以儒家思想爲代表的中華文明受到強烈衝擊。封建專制制度滅亡之後,中國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儒家思想作爲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源受到了猛烈批判。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統地位,被中國的志士仁人所拋棄。

此時,距朱熹等人重新註釋儒家思想已過去近千年。又是一個千年,儒家思想再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這次的外來文明是以基督教文明爲代表的西方文明。儒家思想能否再次吐故納新,將西方文明的新理念吸收進來,實現再次重生?

自新文化運動開始至今,經過一個世紀的激盪、碰撞與融合,西方文明的許多內容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理念已爲人們所廣泛接受、認可。這些新價值、新理念已經遠遠超越了儒家思想的原有範疇。儒家思想再抱着那些舊內容拒不改變已經不行了。只有吐故納新,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才能恢復生機與活力。本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創作的。我盡己所能,努力做一個嘗試,即效仿朱熹等人將佛教、道教的新理念引入儒家思想的方法,通過對《論語》作重新解釋的方式,嘗試着將西方文明中那些被實踐證明適合中國國情併爲人們所廣泛接受、認可的新理念融入儒家思想,賦予儒家思想新的時代內涵,從而爲推動儒家思想的改革、實現儒家思想的重生盡一份微薄之力。如果讀者覺得哪些方面我做得不夠,我希望可以與讀者共同探討。

最後提一句,如果本書能爲社會道德體系的重建發揮一點作用,我將備感欣慰。

(二)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係是論語註釋的重點。重新解釋論語必須對這些基本概念作出全新的定義。一是仁(詳見學而第一篇第三章)。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一提到仁,令人產生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其實,仁並不神祕。孔子所說的“仁”,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愛”。孔子那個時候不用“愛”這個字,而是用了“仁”這個字。仁是人的一種基本情感,是最基本的人性。孔子思想體系圍繞着“仁”而構建。孔子主張仁,就是主張人要愛他人。二是德(詳見爲政第二篇第一章)。德是仁的外在表現。德的本質是指維護他人的權利,給他人帶來幸福、快樂,通俗一點,就是對他人好。忠孝悌義等是德的具體形態。從維護他人的權利、利益角度來看,德就是人權,人權就是德,德與人權是一致的。人權是德在法律上的表現,德是人權的精神實質。三是禮(詳見學而第一篇第十二章)。孔子所講的禮與現在所講的禮不是一個概念。孔子所講的禮,主要指法律,其內容包括法律、道德和禮儀。今天所講的禮只指禮儀。孔子時代很少用“法”這個字,而是用“禮”這個字來統一概括。四是中庸(詳見雍也第六篇第二十九章)。朱熹認爲,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即中庸是指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但是,從中庸全文來看,其主要內容是人性的調整與控制,可以稱爲中國版的《人性論》。中庸一詞應該是“情感調控法”之意。五是天人感應(詳見鄉黨第十篇第十四章)。從無神論的角度來看,天人感應學說是不科學的。天是物,不是人,沒有精神現象。如果天有精神現象,就不是物,而是神了。天人感應學說實質是有神論。

(三)

2016年7月,《論語之重新解釋——儒教改革的嘗試》一書出版,收錄的是《論語》前十篇的註釋。現在,時間又過去了近四年,《論語》後十篇的註釋也已經完成。我將《論語》全文二十篇的註釋統在一起,並對前十篇的部分內容作了修改完善,以《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之名交付出版。不足之處,請讀者多加批評指正。

相關文章